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历史课实现“有效教学”初探

历史课实现“有效教学”初探

日期: 2007-11-29 2:22:16 浏览: 22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安徽省马鞍山市职教中心 胡常海

摘要:没有教学的改革,就没有新课程的成功。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的转型,而新课程的推行导致了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对有效教学的内涵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尝试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历史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关注、教育观念、角色、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全人发展
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1)
(二)关注促进学习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但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三)关注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四)关注教学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2)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改要“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4)。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二、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其他某个单一的维度考察有效教学都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合理的有效教学模式,必须采取整体的视角,将教师特质、过程与结果、课堂生态学、教师知识、教师思考等范式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综合起来。(5)
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作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这需要教师的反思和创新意识。因此,反思和创新应贯穿于有效教学的始终,也应成为有效教学途径的核心。
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我认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1、树立新的历史教育观念: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育决不仅仅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是要认识到学生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进而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历史课。实行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整型”的,即历史教师的人格和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其责任心、爱心、态度、热情、理智、聪明、沉稳、耐心、公正等才智品质,都是人们评判一个教师的标准。人们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而历史教师的学问对象是与自然、社会、人的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教师应成为社会,尤其是学生的榜样(6)。所以,实行有效教学的教师应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2、创建促进学习的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包括大课堂和小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是实行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所在。
(1)历史教学要注重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认知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突出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新型的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培育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开发者;双方相互接纳、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2)尊重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与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7)。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身能力和特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研究并理解学生:
(1)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与学习风格。
(2)移情地理解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尊重并欣赏不同的观点、价值观和信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偏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3)差异地适应学生。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确保最低标准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一种适切性的教学。
(4)积极地期望学生。信任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成功的信心和积极的期待;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保证他们达到教师的期望;要更多地关注努力与进步,不过分强调成绩与位次。
4、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
(2)组织教学材料。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明确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
(3)拓展课程资源。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5、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并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8),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1)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一是使学生以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改造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二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不断提高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三是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个体的思想和经验,在开放、批判的思维方式中开拓、进取,从不同角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2)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切,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学生充分活动,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功能在增长。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表现的更加完善,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3)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从杜威那里,我们知道了“教育即生活”;从陶行知那里,我们又知道了“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我们应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我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参观、采访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讨论教学法:利用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所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9)。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法,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10)。讨论法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变得日益博学、睿智时,我们将惊异地发现,教师不再是蜡烛,因为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从而不断自我更新。
6、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如我设计的辩论会《我看联合国——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上,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写作、辩论的过程,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和历史论辩的能力,从而养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鼓励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如我设计的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中,让学生们分成七个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并展开讨论,让学生“身入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
(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小论文完成,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认识水平。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个性;同时,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熏陶,学会一点科学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7、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1)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总结出一种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这种记忆法关键所在就是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推动学生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探究真理,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倡导专业合作主义。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既有政治、地理教师,也有物理和化学教师的参加与合作,使学生学会了理性地看待科技革命的作用,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3)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自身经验进行概念化梳理;有条件的话,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合作,将自己的概念升华为理论,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如关于学生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我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怎么讲解,而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转化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一定会在不断创新课堂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223.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林进材:《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第8、51-59页。
(6)于友西、叶小兵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闫玉玲:《历史教学:方法与观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8)胡启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9)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10)李树棠、朱玉平:《诱思探究理论与讨论教学法》,《历史教学》2002年第1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