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详细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游戏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儿中学;通过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通过创设可操作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等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成熟,其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上,逻辑思维能力稍弱。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时间也比较短暂,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便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创设游戏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儿中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应该去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小学生总是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总是对游戏感兴趣,因此,笔者便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别,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游戏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游戏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玩儿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左右(位置)”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物品,来认识物体之间的左右关系。而是通过同桌和邻桌之间的同学座位来认识左右关系。让他们体会以不同的同学为参照,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通过他们之间互换位置后,再重新认识左右,强化他们对左右的认识。并且让他们说出,自己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谁在自己的左边,谁在自己的右边。怎么换座位,才能让在左边的人在右边,在右边的人到了左边?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说的进行换位。然后,通过一个同学喊口令,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然后请另外两个或三个同学通过调换座位加以配合。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班级的教室位置,哪个班级的教室在我们班教室的右边,哪个班级的教室在我们班教室的左边。我们班级教室在哪个班级教室的左边,在哪个班级教室的右边。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
开放性的问题有其明显的特点,其一是答案不唯一,其二是条件不完备,其三是解题方法不唯一。因此,针对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们在进行求解时,就会想办法找到更新的办法,不断地求异,从而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从而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比如,笔者在进行小学一年级图形拼组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进行了长方形的正方形的认识内容的教学后,便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图形?拼一拼,再画出来。
这个问题因为条件部分不完整,没有说长和宽怎么样,所以可以是任意的长和宽,也可以长是宽的二倍,这样拼出来的图形就大不相同。另外,在拼组时,因为学生的想象力不同,得出的答案也有所不同,比如,其中有的学生会说“L”形,也有学生会说“7”形,原因就是拼接时的角度不同,导致图也有所区别。当老师把学生们的所有答案都收集起来公布后,他们会惊喜地发现,还有自己没有想到的答案。
3创设可操作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可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可以做一做的问题,让学生在做一做中获得知识。
比如,在进行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来加深对数的认识。
再比如,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植树问题”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便通过让学生站队的方式,让他们感受“间隔”,让他们从实际操作中获得“人”比“间隔”多一个的普遍规律,并通过一个同学一个间隔这一事实,向学生介绍“一一对应”思想。然后出示问题:在全长5米的花圃中栽花,每间隔1米栽一棵美人蕉,两端要栽,那么一共需要多少棵美人蕉?画一画,做一做。
学生通过站队后总结出的规律,再借助线段图,很快就得出了结果,5÷1+1=6(棵)。然后笔者再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谁能说一说,5÷1得出的是什么?学生们经过思考,很快知道得出的自然是间隔数,再加上1,就是“多1”的那个规律的应用,就是两端都栽的结果。接着,笔者再继续发问,如果其中有一端不栽美人蕉会是什么结果?应该怎么算?如果两端都不栽美人蕉,又是什么结果?如何计算?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然后找出普遍可以应用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中找出了规律,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懂得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都不要忘记,一定要从具体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出发。
参考文献:
[1]李月霞.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040.
[2]高幼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