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问题的产生与伟人的诞生—例谈项目式学习和提出问题浅析

问题的产生与伟人的诞生—例谈项目式学习和提出问题浅析

日期: 2021/11/18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许晓红

【内容摘要】: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讲过: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让孩子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远比传授知识强。综合实践教学就是一个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极为重要,浅析如下:1.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2. 怎样设置问题情境。3. 设计驱动性问题。4. 驱动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 问题重要 问题情境 驱动性问题 驱动提问题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他们以小组方式进行周期较长的开放性探究活动,最终达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讲过: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综合实践课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某种意义就是项目式教学,学生发现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所以在项目式学习中,问题尤为重要。
   下面我结合综合实践教学浅析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的心里学家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始于矛盾。”没有问题,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比如众所周知的关于苹果的故事:
   1.苹果掉在牛顿头上,牛顿思考:为什么苹果熟了就要掉下来,而不是掉上去?后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苹果砸到了乔布斯的头上,使他想到了苹果手机。
   3.要是第三个苹果砸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会想到什么?
   问题,推动人们去思考,推动人类去解决问题。“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探索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二、怎样设置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问题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牛顿如果没有坐在苹果树下看书,没有这样的情境,苹果不会掉到他的头上。伟大的牛顿也许不会发现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问题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看似偶然的情况发生必然事件。所以问题情境是很重要的。
   2.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好的问题情景,辅助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场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励推动他们去行动。可以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数据进行规察、对照、分析,通过客观事实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的动作方式的需要,从而形成问题情境;可以利用课文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历史上或当代伟人、学者、作家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各种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可以利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情景。
   三、设计驱动性问题
   好的问题必然会驱动学生前进。
   (一)、来源依托
   问题设计要学生能依托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学生应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去理解活动开展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实践探究活动应符合他的智力可能性。在完成单个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对末知东西的需要。我基于整合学科角度和学校特色,选择时事热点和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选择平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主题。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端午节,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苏州端午习俗是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地方还是国家层面,端午节都需要我们去传承。
   (二)、举例说明
   下面我以教学《端午节》为例,说说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的:
   谜语导入端午节。先让学生说说以往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知道哪些端午文化?接着给学生播放课件,展示不同的端午习俗,涉及吃、穿、用、活动等不同方面: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钟馗图、挂菖蒲艾叶;戴香囊、佩百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虎衣等。通过音乐和图片的烘托,把学生探究端午节的热情推向高潮。在初步了解习俗的基础上,简单介绍苏州和端午节的特殊渊源。苏州是端午习俗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州是中国端午节的主要传承地。
   接下来,正式引出这次项目式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苏州人,你准备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家乡苏州的端午节文化?这是个强大的驱动性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个庞大的考察探究的活动。驱动性问题体现如下几方面:
   1.趣味性
   好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深度投入,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关于端午节,据调查,很多学生都喜欢吃粽子,也想自己包粽子。但对端午节传统习俗仍相对陌生,学生很有探究的欲望。苏州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传承地,近几年庆祝活动丰富。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基础。所以,五年级的的学生借助熟悉的载体能较好地开展活动。
   2.开放性
   项目式学习的问题和任务都是开放的,存在多种解决路径。关于端午节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苏州人,你准备如何传承弘扬端午文化?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但考察探究的内容活动很多。首先要全面了解苏州有哪些端午文化,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传承、才能创新。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结果也是开放的。
   2.挑战性
   端午节这个主题,习俗多,涉及面广,涉及吃、穿、用、活动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包粽子,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很少有人会包。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但没有困难就没有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动力。
   4.真实性
   如何让孩子传承端午文化,并非只靠书上一篇文章,吃2、3个粽子就能解决的。是需要孩子有充足的时间亲身经历、亲身实践才能亲身感受。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得自己真真切切去调查考察体验实践。纸上谈兵无法完成。不去现场观看龙舟赛,怎能体会龙舟赛的紧张刺激;不亲手制造香囊怎知里面的材料;不体验包粽子怎知粽子飘香。
   四、驱动学生提问题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有的辅助,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再生问题,推动他们火箭发射。比如拆解粽子呈现问题:粽子的外形、材料、馅料、味道、包法?端午节这个项目课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及探究热情,催生了许多问题: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苏州人过端午节为什么与伍子胥有关?有什么依据?
   (2)端午节的大型集体活动。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现在赛龙舟还有别的意义吗?苏州何时何地会举行龙舟赛?
   (3)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粽子的种类有哪些?包法有几种?形状有几种?包粽子为什么要用粽叶包?粽子的馅料是什么?煮熟粽子有什么讲究?粽子的寓意?在什么场合也要吃粽子?苏州还有哪些跟粽子有关的文化?有哪些粽子工艺品?端午节还有哪些饮食文化?
   (4)端午节的家庭避邪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家家户户要挂菖蒲艾叶,不挂其他植物?它们有什么功效和意义?为什么要挂钟馗像?
   (5)端午节的个人配饰。
   有哪些配饰、材料?有什么作用?制作过程怎样?
   (6)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苏州还有什么习俗?其他地方还有不同的习俗吗?
   学生的问题都是宝贵的,所有的问题形成一张网,它们相关相连,而又独立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类,都可成为主题项目下的一项项活动。课堂呈现都不是活动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探究的开始。教学的成功无疑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上是我在项目式教学中关于问题重要性的点滴体会,无论是老师引路所提的问题,还是学生火山喷发即时生成的问题,都是项目式学习的灵魂所在,有了这些问题的指向,学生奔向一个个实践的高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