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

日期: 2020/2/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吉林省榆树市泗河镇中心小学校 刘振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今小学教育的重点。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科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标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提升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 提升课堂效率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不仅符合现代新课改课程标准,也遵循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适应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 提升学生学习成果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认知和辨别能力不足,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征,引入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所学内容大胆现象,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培养基本的科学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熟练掌握知识。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不是对立的,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情境教学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一些知识带入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一些数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创新型学习数学的数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一些数量关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还房贷的例子,并提问学生是等额本金还钱合算还是等额利息还钱划算?可以制定怎样的还款计划?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又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观察教学楼、课桌、升旗台等建筑,以此引入空间概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结合想象力,不仅帮助他们在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直接建立了联系,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者和引路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源源不断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将一些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形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深化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狼来了”的游戏:(1)由教师扮演“老狼”,九名学生扮演“绵羊”。(2)“老狼”背对“绵羊”,“绵羊”们统一发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可以回答“四点了”。(3)九只“绵羊”们立刻四四抱团,其余学生能迅速列出算式9÷4=2(组)……1(人)。按照以上游戏方式不断变化“绵羊”数和时间数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下课之后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狼来了”的游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又例如在学习《乘加和乘减》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如3盘苹果都是4个,最后一盘苹果是2个。对于3×4+2=14能根据图示明白算式的含义。假设教师又买了2个苹果放到盘子里,师:请问现在有多少个?学生能很快回答是4×4=16。师:原来我真的有那么多吗?生:老师后来放进去的2个苹果不是原来的,所以要求原来的得去掉这2个。就有了4×4-2=14。教师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创设这种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循环往复的过程,数学问题多数都能通过情境教学找到解题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要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面积》这一节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一段与“面积”有关的小动画,内容主要是:小明绕着游泳池四周跑步,他跑了一圈的路程是指什么?那么整个游泳池又是指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这一动画片段就来源于生活情景,也和数学也有关联,教师通过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数学课题导入方式。
   结束语: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畏难和抵触情绪,而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兴趣,还能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帮助老师和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玲.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05.
   [2]徐欢.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