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摹写进阶到创新——从“师古人”到“ 师造化”的理解
【摘要】“师古人”和“师造化”这两个问题在艺术界一直有争论,尤其是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是要“师古人”还是更重要的“师造化”呢?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瓦萨里主张的是“师古人”。相反的,纪培尔主张的是“师造化”。而我认为师古人,师造化,两者需有机结合,兼蓄并用,方能相得益彰。
【关键字】师古人 师造化 摹写 创新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们从哪里获得绘画技法与技巧呢?除了画家的主观因素之外,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师古人”和“师造化”这两个问题在艺术界一直有争论,尤其是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是要“师古人”还是更重要的“师造化”呢?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瓦萨里认为:“要达到伟大艺术巨匠的高水平,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不是自然,而是伟大巨匠大师的创作。”他主张的是“师古人”。相反的,纪培尔用这样一个故事来阐述他的观点:乔托幼年时天赋异禀,并未师从巨匠,他在放羊时,用白粉在石头上画出他所放的羊,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新风格的艺术从效法自然和实物开始的,而不是向前人大师学习,他主张“师造化”。
当然也有保持中立观点的,认为既要“师古人”又要“师造化”。罗丹在《罗丹艺术论》的嘱词中说过:“虔诚地爱你们的前辈大师罢。在菲狄阿斯与米开郎基罗的前面,你们应该俯首顶礼。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出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这段话是告诫我们年轻的艺术家要对大师怀有崇敬之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瞻仰激赏师从古人。但紧接着罗丹又说了:“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尊重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传统是这样的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的樊笼。这边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在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罗丹不管是在自我实践或是在劝诫后人时,都秉承着对于自然,对传统的崇敬与探索,直面现实,不盲从大师巨匠,自我创新。
对于以上几个派别的说法我可能更倾向罗丹的论述。在绘画学下中先“师古人”而后“师造化”。我从高中时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绘画,那个时候都是从临摹开始,学习大师或者优秀画家的作品,吸取其中的技法技巧与风格,然后再进行写生,自我创作。升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后依旧是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论是绘画或者是设计专业,在大一基础课时,我们更多地是鉴赏学习大师巨匠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根据实物客体进行“再现”或者“再创作”。如今的我已是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但在西画基础课时,我们刚开始还是会师从前人。比如,我们的导师一直致力研究坦培拉这一古典油画的绘画技法,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调制颜料媒介坦培拉,更需要学习古画,临摹古画。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去临摹伟大巨匠,因为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画出来的总不会太差,在今后的技法运用上也不会流于世俗。
我想“师古人”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师古人”的主要方法是观摩,临摹,是为了在我们还没有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之前,学习一些古人的绘画技巧与方法,而有了这些方法、技巧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在师古中学来的方法与技巧来描绘自然景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与作画技巧时,大多会让他们观摩、临摹再到写生,基本是从摹写到创作的一套流程。这一学习方法在中国书画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和过程,中国古代书画家非常注重临摹,古代的史论家对待临摹有很多论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六法”章节里提出“传移模写”就是指临摹。
无论是自学,还是美术学院的国画专业,依然是采用“师古人”和“师造化”这种方法教学,或采取交替式,或采用循序渐进式。我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国画这门课,与国画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他们平时的作业就是临摹大师作品。从“师一家”到“师百家”,中国山水画的容量来说,它也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即使学习一辈子,恐怕也不能绝对地说可以完全掌握它。从整个艺术的发展史来看,就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即从摹写到创作的发展。在掌握了前人的技法技巧后,我们应该直面自然,师从自然,从宇宙万物中寻求我们创新创作的源泉。
“心师造化”既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在学习绘画技巧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境界。南朝陈绘画理论家姚最在《续画品》中对于梁绎的作品评论道:“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这段话也就是说:对于描绘对象的内在本性和外表形态都有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潜心锐意地向大自然学习,这决不是单借鉴前人的优良绘画技巧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在《画家守则》中写道:“画家是自然和人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罗万象,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就他自身而言,他凭借敏锐的视觉,观察自然和人生,到处都是学习的场所。这些资料说明了我们在造化的过程中,可以从自然中来获取材料,把自然中的景物,神韵都灌入到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来提高我们的素质与修养,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把自然中的景物,通过我们的画笔和营造反映给观者。
只有师法古人,才能少走弯路,避轻就重,从而打下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吸收诸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并为我用。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师法造化,不断进行艺术实践和尝试,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才能有感有悟,创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