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体验成功--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激发兴趣 体验成功--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高中音乐《创作》课程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六个模块之一,其基本教学内容和方式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理论基础,音乐创作教学难度大,学生喜欢作曲,不喜欢作曲课。在教学中我以激发兴趣为抓手,引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了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与审美学习较好的结合点。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学 创作 实践 探究
高中音乐《创作》课程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六个模块之一,属于选修课,其基本教学内容和方式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音乐创作教学作为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具体方式,在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学生在音乐创作中需要对生活、人的情感及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观察与思考,才能恰当的运用音乐手段进行创作。所以,音乐创作教学对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可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如何让喜欢音乐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保持想创作歌曲的欲望,学会创作歌曲,教学方法很重要。在教学中,我对歌曲创作教学模块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做了一些尝试;从音乐游戏入手,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打破音乐创作的神秘感,较好地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了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与审美学习较好的结合点。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实践,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导。
一、案例描述:
片断一:音乐课的烦恼
学期初,高二选修音乐创作模块的学生非常多,第一节音乐课,我刚进教室,学生就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问:“大家为什么要选音乐创作呀?”学生们很兴奋,有的说要当作曲家,有的说要给妈妈写首歌并唱给她听,有的说准备自已写歌自己唱……;于是,在这么热烈的氛围中,我开始上课了,首先介绍了音乐创作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然后就按教材开始了第一课,这时我发现有一些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还有一些在做作业;我故意提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结果他们说太难了,反正也听不懂,还不如睡觉;而且其他学生也纷纷说听不懂。我一看情况不好,赶紧了解原因,原来学生们绝大部分都不识谱,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们讲作曲基本理论就可想而知了。
怎么办?看来只有先教最基本的“简谱”了,我对学生说“小时候,我们不认识字,只能听妈妈讲故事,上学了,识字了,我们就会组词、造句了,识字再多些,我们就可以自己看故事、写故事了;音乐创作也像识字写作文一样,首先要认识乐谱,不认识乐谱只能跟别人后面学,认识乐谱后就可以自己看着乐谱唱,可以发现很多的好歌,而且不识谱以后怎么写歌啊?简谱大家想不想学呀?“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习热情再次高涨起来了……下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想学作曲不想学识谱”、也有的说“老师,基本音阶我唱的时候感觉像读书,我不喜欢音阶。”还有的说“创作课一点也不好玩,太难了”、“老 师,我想选别的了,作曲一点也不浪漫”…….
这节课我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课程标准》对《创作》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表述是:“学习音乐材料组织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声乐作品中的词曲结合关系。初步掌握音乐作品结构的一般常识及基本的作曲手法”,“能用简谱或五线谱较准确地记录作品”。“尝试为歌曲谱曲、为旋律配置简易伴奏”等。对于绝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怎么才能上好音乐创作课?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创作课上既能保持学习兴趣又能完成《课标》中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任务?我陷入了沉思……
片断二:音乐课的游戏
第二节音乐课,学生没了第一节课的热情。我说:“今天我看到警察开警车抓小偷和医院救护车救人,两种车的鸣笛声不一样,谁知道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议论起来;我等他们回答后,小结:“警车汽笛急促,尖锐,表明紧张、迅速、激动,救护车汽笛悠长是为了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兴奋激动时心跳加快,语速也快;当我们悲伤难过时,心跳变慢,语速也慢;比如《春节序曲》和《哀乐》的节奏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我分别用快乐的情绪和悲伤的情绪来朗诵一首诗《静夜思》。”这时,学生全都来了兴趣,好奇地注视着我。我朗诵完,把节奏记录在黑板上,又让学生朗诵自己最喜爱的诗歌,把节奏也写在黑板上,简单地组合成快、慢各一组,节奏拍打训练结束后,我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音乐游戏:把黑板上节奏中的‘x’换成1、2、3、5、6五个音,请大家随便换。”;不一会,学生们踊跃发言,我在黑板上记录,把×•× ××︱×-‖这条节奏上的‘x’都换成了音符。然后选唱了一段,并填上了词:1•2 36︱5-︱5 6 3 1︱2-︱2•5 6 5︱3-︱5 2 3 2︱1-‖
床前明月 光 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 月 低头思故 乡
学生们听着自己写的歌,兴奋极了,趁着这股热乎劲我赶紧布置了课外作业:为李煜词《虞美人》谱曲。下课后,有的学生兴奋地在教室走廊里跑跳着高喊:“我会作曲啦!”
片断三:音乐课的快乐
第三节音乐课,我提前5分钟在音乐教室弹钢琴,很多学生围在边上看,有的在小声议论:“老师弹的真好听!”、“这音乐有一句好像听过,不记得了。”、
“老师弹的肯定是世界名曲”……上课后,我问:“大家知道我弹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啊?”学生们纷纷举手,答案五花八门。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因为曲作者还没给它取名字呢?曲作者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啊!”学生们诧异极了。我让大家拿出批改后的作曲作业,开始弹奏;“这句是郭云云写的、第二句是杨磊写的、这句是王枫写的”每说一句,下面就有学生在作业上找,然后得意地送给其他同学看。乐曲弹完后,我又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弹奏,并提问:“经过老师组合的音乐和同学们自己作业上的音乐哪个更好听呀?为什么?”经过讨论,大家知道了音乐不是简单地把音凑在一起,最起码的要符合语言习惯。接着,我把经过组合的乐谱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进行了简谱练习,并且讲了一些乐理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很好、很认真,课后竟然出现了有学生去我办公室问乐理问题的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为了唱好自己写的歌,主动地要求学习简谱甚至五线谱;为了写他们自己的班歌,主动要求我讲音程、和弦、和声……同组的音乐老师和我开玩笑说:“你不会准备让这几百个学生都去考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吧?”。现在高三还偶尔有学生拿着自己作词谱曲的作品来请我修改。
二、案例分析:
1、培养和激发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片断一中,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心中满怀美好的向往,激动的情绪、渴望的眼神是那么热烈而震撼,但20分钟的音乐理论就把他们的热情之火浇灭了;作为音乐老师,我没有成为“助燃剂”却成了“灭火剂”。学生喜欢作曲不喜欢基本乐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按教材内容安排教下去的话,学生肯定是再也不喜欢音乐课了。
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步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具体目标。那么我们如果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创作课程紧密围绕兴趣培养来设计,肯定会展现出一个音乐创作教学的新天地。
2、激发和保持兴趣,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就音乐的本原形式来说,音乐是接近于自然的、土壤的、机体的、是能够被每一个人所学会和体验的;所有经典的优美民间音乐都来源于不识谱的群众的集体创作。改革传统的创作教学思路,让学生不学乐理不学作曲理论,先体验一下成功的乐趣;不学识谱不学弹琴,先会唱自己写得歌。从易到难,循环渐进。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否则,难度过大,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片断二中,为了激发和保持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教学直接从生活中的节奏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表现;从朗诵诗歌切入,初步感受音乐起、承、转、合的转换;诗歌的内容明确易解,生活中的节奏,使人感到亲切。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让学生觉得音乐创作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幸福,打破了一些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神秘感,使学生获得了音乐创作的成功体验。学习过程兴趣盎然,成功喜悦油然而生。
3、因势利导,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
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比较淡化,一是有些教师认为它和“音乐审美”对立,不愿过多涉及;二是很多学生的文化学习任务重,不愿意学习。那么,“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呢?片断三中,经过老师组合的音乐比同学们自己作业上的音乐哪个更好听,为什么?怎么才能使自己创作的音乐更优美?音乐选用什么样的节奏做骨架?音乐的起、承、转、合和每句结束音的关系?如此很多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实,学生在学习音乐创作过程中必然要联系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结构等音乐知识及读谱、记谱、演唱等技巧,他们必须学习运用上述音乐手段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内心情感世界。学而后知不足,学生在进一步巩固提高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会发现自已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缺陷,他们会渴求进一步学习、创造、实践。这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全面深入的学习音乐,提高技能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音乐的接触、创作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不能随便否定学生的作品,要尽可能使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以学生的思考、讨论、练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辅,教师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多,学生会心存顾虑,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及时地根据学生创作的音乐材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在课上作为教学的谱例,让全体学生视唱;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协助他们写,提示思路.进行润色,不断地改进学生的乐谱习作,当学生看到自己心中的旋律用音乐符号记录出来,变成动听的音乐,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一个学年的创作教学,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识谱能力强的学生逐渐学会了记谱,不识谱的学生学到了他们想学到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创作的基本理论。通过创作,修改作品,更多地理解了音乐各种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具体做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激发兴趣为抓手,让学生对旋律、节奏等审美对象激起情感的共鸣,引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主要做法有:
1、节奏的创作: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它可以脱离音高而单独起作用。进行音乐创作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觉。一般的节奏创作练习有:
(1)、节奏接龙:教师给定一首诗,每个同学朗诵后,记下自己的语言节奏、由教师规定速度,然后每4人一组先后把节奏击打出来。
(2)、节奏重组:在节奏接龙的基础上,每组4人先后打节奏的顺序重组或互相交换打节奏。
(3)、自编节奏为旋律伴奏:给一段音乐,学生自编节奏,教师规定速度,学生每四人一组各打自编节奏。
(4)、为歌词(诗歌)配节奏等:以朗诵的语言节奏为参考,要求符合节拍的特点。
2、旋律的创作: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创作旋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创作旋律的练习有许多。一般的旋律创作练习有:
(1)、给音编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自编旋律,这五个音随便怎么搭配旋律都不会太难听,自编旋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很受欢迎。
(2)、旋律问答:在自编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歌朗诵的起、承、转、合,对旋律进行研究、修改,很适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旋律填空:教师给一段旋律,去掉其中若干音,让学生填入音符并组织讨论谁填的好听,为什么?旋律填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旋律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4)、即兴创作旋律:用即兴演唱(奏)的方法进行简短的节奏、旋律的创作,并把它直接演奏(唱)出来,这样可以避开记谱的中间过程,更接近于音乐的本原形式。这种形式在创作前无需周密酝酿、充分准备,仅就当前的感受而创作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创作活动,如果引导得当,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
(5)、为原曲作变奏:选一些短小的名曲把谱例全部上移小三度,然后改变移调后乐谱中的不协和音程;或者把2拍子改成3拍子进行节奏变换。
(6)、给歌词或诗配上旋律。
3、律动的创作:根据音乐设计律动。或仅依据节奏、力度、音高、音色、曲式等音乐要素设计律动。
4、歌词的创作: 歌词的创作是音乐创作教学中的一项内容。旋律构成音乐形象,歌词构成社会生活形象。二者综合起来的美,才能更好地表现我们丰富的情感。歌词与旋律的创作应该并重,如果在教学中忽略任何一方,都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