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日期: 2018/1/23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一、【案例背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近年,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宁波市农业部门于2010年对全市“家庭农场”调研显示:在宁波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已有385家,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农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与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实施农业三新工程密不可分。乡镇成校是农村现代农技、科学种养殖知识培训的组织传播者,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农业基地,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对推进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农场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慈溪市龙山镇成人学校积极发挥培训、服务作用,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殖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力地推动了龙山镇家庭农场的发展。
   二、【案例正文】
   龙山镇农林牧渔结构丰富。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03亿元,之后年均增长13.5%,2011年增加到5.8亿元。现有家庭农场约200个(2013年前已注册的),涉及果蔬花木种植、畜牧养殖等。其中蔬果规模农场34个,从业人员330人。尽管农业发展势头喜人,但高素质人才、年轻人没有被吸引到农业行业中。据调查,镇内务农人员数量较少,一般为农场主和管理员,而一线劳动者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比为8:25。所有从农人员学历不高,专科只有1人,专业技能不足,其年龄普遍集中在50岁以上,占统计总人数82.7%、35-49岁为16.7%、35岁以下不足3%。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农场的发展后劲。龙山镇的家庭农场要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培训,引导科技兴农,通过创建农业规模化基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年轻人加入到农场队伍,培育新型农民。
   (一)造点连线布网,构建家庭农场管理多样性。
   1.点——家庭学习点
   学校在各村选择热心家庭为学习点,送报刊、杂志、图书、电脑上门,把学习送到村民的家门口。家庭负责人要定时记录,把村民培训要求和技术上的问题记录在册,学校了解反馈信息。年底对各学习点进行考核,奖励优秀学习点,监督和维护学习点。
   2.线——下基层指导
   学校与村委会联系,指导建设村民学校,协助选定村民学校负责人,负责村民学习宣传组织管理。以培训推广力度和村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进行村民学校考评。成校定期下村送教,如电脑技术、种植知识,一年两次定期培训村民学校负责人和不定期指导。近三年学校帮助5个村获得慈溪市学习型社区的荣誉称号。西门外村被评为宁波市学习型社区。
   3.面——网络覆盖广
   从2007年起学校开始收集全镇村民资料,登记培训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存档。2007年在慈溪市民学习网中(今改为99学吧)发布学校培训动态。在2009年10月在网络中输入学员所有的资料,记录已有培训情况、个人地址电话和从业信息,到12月底全部完成。至2013年学校在镇内三个村建立了电子学习吧。学员可以通过99学吧、成校网站、电子学习吧了解自己所得的学分,浏览成校开班动态,也可以进行网上报名,参加网络远程教育。通过学分卡的督促,学员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成校的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方向发展。
   (二)培“重”树“优”,建“三新”示范基地,创地方品牌。
   龙山农业种类丰富,学校选择养殖、林业、种植等龙头项目进行重点培训。
   1.建立校合作基地;蔬菜种植、果蔬开发有限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渔业合作社、杨梅合作社、畜业、葡萄大棚、柑桔协会、水产养殖场、大棚草莓等都是我镇农业主要业态。学校根据发展前景、经济效益选择一部分家庭农场作为主要扶持对象。经过合作扶持,獭兔养殖基地被评为宁波市獭兔新品系育种基地,成为首个宁波市农业(兔业)产业化基地、国家良种兔场;“和丰养猪场”创建为宁波市无公害基地,GQP良好农业认证基地和市级优质绿色基地;振慈禽业合作社为“浙江省十佳畜牧合作社”、“浙江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优秀典范”等。
   以下是我校重点培训推广基地及品牌: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2.基地建设突出“三新”。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引进推广。近年我镇引进机械插秧机5台,收割机3台,耕作机27台;引进大棚技术、温控仪、水泵系统。基地建设,创新品牌,每年引进新品种20多个,并且与农技部门合作自主研发优良品系。08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只,09年新增12个,绿色食品1只。示范基地让学员看到农业发展的过程和成效,学有榜样,做有方法。
   新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科学化:学校建立定期技术培训制度,使90%的基地生产农户获得农民绿色证书,基地全年技术、管理等培训不少于6次,聘请市、镇技术员每周1-2次下田检查、指导,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农场人员培训分层:管理人员进行创业培训、新品研发培训、农民信箱、电脑技术培训等,劳动生产者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
   新市场战略。销售市场经营化:加强与加工企业、市场、超市合作。近年桔农销售困难,桔子倒掉不计其数。我校与村、政府联系海通集团采购,尽收尽销,用于桔子饮料的生产。打响品牌,我校力推本镇柑桔“大芬一号”,获慈溪市十大名果一等奖,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开拓市场采用直销批发形成市场:獭兔场、振慈禽业、和丰猪场、金农果蔬农场都以农产品质优量多吸引众多的批发商。销售市场网络化:基地在学校指导下建立网站,推销本场农产品,发布实时动态,如金农果蔬农场桃子、杨梅、草莓等成熟前先在网络上吆喝起来,吸引了宁波等地区的观光游客前来采摘,市场扩大了,还开辟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钓鱼、烧烤、观光、爬山、农事体验活动等,扩大了农场的经营模式。
   3.推行“3+1”科普示范基地扶持模式:
   以科技“联”各方,加大培训力度。“3”包括三个服务对象:示范基地、农户、家庭学习点,“1”指培训方学校,学校通过培训、书报、宣传形式把科技送给农民。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完善教学条件。学校出资2万元在延龄獭兔场建立双向视频教室,教学内容更形象化,还进行网络远程教学。推广培训,有利其他养殖户,送獭兔良种。在延龄獭兔场和发酵床生态猪场各投入5万左右资金作为推广培训所需教学开支。学校扶持小农户,采用先投入、后收益的政策带动其发展。例如对于饲养规模在100只以上的,学校与延龄兔场承担,把优质獭兔良种先以赊的方式交给饲养,收成时,在所获取的利润中取15%。扩大基地规模。金农果蔬基地种植草莓30亩,由于品种佳,市场供不应求。学校引导其扩大经营,12年底向村委会提请增至300亩,向农村合作社申请农业贷款,壮大了基地,提高了效益。龙山镇西门外村种猪场 种猪扩繁项目,作为省二级种猪场,从技术上、设备上力求现代化,获中央预算时专项补助资金100万元,拓宽发展空间。现猪场存栏繁殖种群500余头,总投资300万元。2010年预计供种能力6500头,带动龙山养猪业发展。
   引领科研创新。引导开展多种类的农科教结合项目的研究,促进农户创新。在本镇、慈溪市、宁波市专家引导下课题立项有十几项:荣兴兔场进行的夏季育种皮毛研究获得慈溪市科技奖、延龄兔场研究獭兔良种获得浙江省金奖。振慈黄羽肉鸡节粮技术为国家星火项目。“甬丰”农场进行宁波市课题研究“小松菜”配套技术栽培、甸山农机合作社开展“油菜”免耕栽培技术和水稻工厂化育秧两个课题、邱王柑桔品种改进、和丰猪场生态养殖技术与人工授精技术等。
   (三)转变模式,丰富培训内容。
   基地培训突出个性化服务。搬到了农田、养殖场。分别采用“农业协会参与型培训”、“农业专家引领型”培训和“跟踪式培训”,把课堂搬到了农田、养殖场。现已在全镇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坚持实践、实用、实效,受到农民的好评。
   “农业协会参与型培训”:(1)信息交流及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及质量标准、价格走势,科学技术等通过协会迅速传递给农民。由于同属于农业的同一个方面,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员交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的良好经验。渔船捕捞协会成立后,协会成员共同学习渔船捕捞的法律、政策、业务、行业道德培训,提高了成员业务素质,增强自律意识,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把养殖生产和市场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2)产业规模加大:如西园绿化有限公司老总王天慧,作为产业协会的负责人,利用在上海的知名度,联合本镇花卉农民,把花卉远销到全国各地,使花卉经济效益连年强势上涨。既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又惠及了本镇农民,发挥协会作用。(3)购、产、销风险降低。协会规模大,形成了地方性的大市场,对外吸引力更大,方便了采购商的购销。由于协会集体采购化肥、种子、机械等数量大,价格有一定优惠。采购过多不必担心,协会内部可自动调剂。生产和销售在协会中有了先期计划,中期调整,后期弥补。
   “农业专家引领型”培训:农业专家具有技术优势,拥有良好的科研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训中使学员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跟踪式培训”:产前培训积极转变家庭农场生产内容;产中培训逐渐转变家庭农场生产方式;产后培训科学转变家庭农场生产级别。加强基地科学管理培训;加强品牌认证、商标注册;宣传产品优势形成品牌;课题研发,总结和推广优秀经验;全面培训迅速转变家庭农场生产人员素质。 参加成校学历培训;各类技能培训;高校专业进修;个性化咨询;聘请技师,采取导师传帮带跟踪指导等。
   三、【成果亮点】
   1.经过我校培训促进基地农场主素质不断提高。选送优秀农场主和年轻农民去宁波高专等学校进修,使他们的经营理念转变,走上规模化、高效化农业发展的道路,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增强,农业专业知识日益丰富,运用科学技术能力加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年轻人向示范农场集聚。2012年我校“3+1”农业基地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基地。2010年龙山镇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2011年增长了13%,人均年收入达14000多元。2011年镇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基地1家,宁波市无公害基地5家。三年来引领名牌企业7家,优秀合作社8家。一项技术开发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2.探索了“三新”基地示范培训,引领家庭农场不断发展的模式。“三新”示范基地对普通农户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全镇农户发展。近三年内培训班20多种,人数达8000人次。通过村级培训,农户培训覆盖率达到70%。培训模式从普通农民——专业技能农民——精英农民递进。
  
建设“三新”示范基地  引领家庭农场的发展

   四、【启示与思考】
   慈溪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已具规模,要想持续发展并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具备四要素:人才、资金、现代化技术、市场。在四种因素中,人才最重要,无论什么行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在对全镇农业调查时发现,家庭农场主年龄偏大,90%的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学历以初中为主。一方面人才老化素质低下,另一方面后继者缺少,因为农业劳动辛苦,报酬低,福利差,社会地位低,青年一代务农人数愈来愈少。所以要迅速运用科学技术、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农业效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现代农业。
   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技术等培训提高从农人员素质,另一方面与高校、农办、企业、政府等合作,让更多的人为农业服务。政府在发展初期采用政策、经费上的优惠条件真正吸引一批人才到农村农业中来,以政府、企业、集资等方式投入农业经费。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农业发展,多方合作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研究,才能改变传统农业低效落后的水平。
   五、【案例点评】
   案例结合农村务农人员现状分析了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些因素:人少年老、种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种养殖品种跟风等问题,提出了建设农业三新示范基地,通过就地培训、入户指导、技术引领和经营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当地家庭农场的增效增收和品牌培育,推动了当地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发展。成校坚持科技服务于农,通过培训指导扶农、联合科研强农、示范辐射富农,案例的具体做法具有一定的操作推广性:培训——点线面覆盖,多种培训方式——“农业协会参与型培训”、“农业专家引领培训”、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以示范引领“生产、管理、销售”创新,采用“3+1”科技推广模式促进基地发展。在发展家庭农场同时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创品牌,因地制宜,带动所有农户进步。
   围绕服务三农开展工作,始终是农村成校工作的主线,建议今后要加强三农方面的成果介绍,研究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农民回归农业,如何培育各方面的三农人才:知农事懂农技的农民、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民、跑市场搞营销的农民,培育管理农场联合体、合作社的企业家等专门性、综合性的现代新型农民上多作研究,将农业三新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现代新型农民的孵化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