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村校共建乡风馆,推进美丽乡村发展

村校共建乡风馆,推进美丽乡村发展

日期: 2018/1/23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慈溪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乡风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龙山镇目前已建21个展馆,但是由于开放不广、内容单一、风格平庸、经费不足,利用率不高。因此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主,借“合作”、“创新”、“双赢”和“品牌”为“四助”机制为乡风馆添加动力;采用多种方法创新管理,以“青少年教育”、“文化事业活动”、“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文明发展”为了四大主题活动,为乡风馆注入活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社区民富景美,更加宜居。
  
   2014年8月,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慈溪市龙山镇,特地参观“乡风馆”建设。“乡风馆”缘何引起省委领导的关注呢?我国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馆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抢救传统文化,记录和传承传统风俗,展现村级社区浓厚文化底蕴的场所。龙山镇地处慈溪市“东融宁波”最前沿,辖区面积140.8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3.56万人。2011年底,慈溪市龙山镇成人学校着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统筹谋划,对全镇28个村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村庄特色进行全面排摸和分析归类,结合镇政府提出的“典型示范、特色争创、整体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一方面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另一方面开展农村文明阵地乡风馆建设,双线并举。
   一、村校共建乡风馆的背景与亮点
   1.村校共建乡风馆的背景
   涌现建馆热潮:乡风馆由市政府牵头,村委会负责建造和管理,一般建馆地点位于村
   委会办公大楼内,或建在古宅、祠堂等处,100平米左右,以村容村貌、乡土风情、生态文明、历史变迁、道德风尚为主题,以图文、实物等形式展览,旨在通过参观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质。2012年镇内建起第一批乡风馆。
   乡风馆 面积 地理优势 展馆特色 表现形式 投入经费
   方家河头村 100平米 沿山风景线路旁 千年古村落介绍、近代生活用具 图文写真、互动式场景体验 约5万元
   龙山所村 80平米 办公大楼内 古迹、村史及抗战史介绍 图文写真、实物展览 约5万元
   西门外村 120平米 办公大楼内 江西婺源古居 图文写真、互动式场景体验 约20万元
   2016年全镇共建21个展馆,这些极好地保护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历史地记录时代变迁、保存了一批有收藏价值的文物,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生活的发展。因此各村建设的热情很高,力争一村一馆。
   (二)村校共建乡风馆的亮点
   2012开始建设乡风馆,一边进行课题《基于乡风馆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农村文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2016年9个村成为省级小康示范村,2个为省中心村,方家河头村为宁波市美丽乡村特色村;开发2个课程,其中《优质獭兔饲养技术》被评为省特色课程;1个农业课题获中国成协成果一等奖,《基于乡风馆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研究》省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1.“四助”机制创新村校共建“乡风馆”的运行思路
   即以“助”为核心,运用“合作”、“创新”、“双赢”、“品牌”机制,联系各方解决了培训经费、人力上的困难。
   合作共建:龙山镇成立了以党群书记为组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成校校长、各村书记、大学生村官、妇女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校指派一位专任教师负责“乡风馆”建设中的各村联络工作,并承担“乡风馆”的通讯报道任务。我校老师与村民负责人做好对接工作,每位教师每月下村4次,加强村民学校负责人培训每年3次以上,村民学校负责人每月上报培训与活动。
   创新激活:(1)内容更新——建馆后每年进行一次更新,注重挖掘现代生活生产文化的亮点,如五好家庭介绍、现代楷模、农民画展览等。(2)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借用电脑、网络存储馆内信息,展示网上“乡风馆”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进行一日游了;拍摄专题片进行视频循环播放。(3)主题创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进行环保知识普及。与方家河头村联合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双赢保障:经费投入是“乡风馆”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按照“以村为主、政府补助、社会赞助、成校补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从2012年起近五年来学校村民学校投入经费共计12万元,其中9万元为硬件设施投入,3万为培训资料费。为保障后续的经费投入,请企业赞助,成校与相关村合作申报政府支持项目,争取上级经费的支持。
   品牌突出:(1)特色定位 如方家河头依托“千年古村” 的特点,从古迹、古宅、古井、古物、生态环境来做好“古”字文章,以沿山线风景区为依托,游客年参观超过10万人次;龙山所突出戚继光抗倭历史;西门外村突出介绍传统文化,开展传统婚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2)树立品牌 为乡风馆做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手册,在报纸、网络、墙体文化等用生动的图文介绍引来各方游客。(3)举办活动 举行年度文化盛宴,2014年“幸福慈溪,见证金婚”活动邀请了宁波电视台等媒体共同参与,吸引市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
   2.创新了群众就是“乡风馆”建设与学习的主体
   以“社区居民”为主: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村庄的变化和重大活动等;展示建国以来社区普通人的事迹,如全国劳模陆永康、慈善之星、勤学和孝敬之星等。
   以“青少年”为主:自2012社区学校与中小学共建,组织镇内11所学校共计5万多人次参观乡风馆、做小导游、争当管理员、作品展览等激发农村未成年人了解与热爱家乡的热情。组织龙山实验小学学生在暑期参与到“乡风馆”的建设中来,累计参加“农民画”暑期培训班178人次,挑选出35幅作品赠送给“乡风馆”。学校开发《少儿农民画》课程,举行少儿农民画培训,多人次获国家级奖项。
   以“社区能人”为主:邀请有特长人进馆共建,参与策划管理活动。如西门外村王彭寿老人,写得一手好书法,临近春节被请到馆内挥笔书毫,在馆内展出,送作品给村民。 更有一批戏曲爱好者,在展馆前的空地上吹拉弹唱,为社区居民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3.把日常活动与“乡风馆”有机结合
   以“文化事业活动”为主。社区与文化站、村委会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棋类比赛、书画展、阅读、民间戏曲等,制作香袋、包粽子等,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例]龙山所村地处慈溪的东大门,自明朝开始即为浙东战略要地,为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屯兵之所。龙山所村乡风馆,就位于龙山所村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办公大院内,馆内采取多样的展示方式,图文并茂,着重介绍村史和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涵盖村落文化、古今名人、文明乡风、特色产业、荣誉牌匾等。学校组织社区内青少年、老年人等参观。
   以“地方经济文化”为主。我校对种、养殖户进行家庭农场主培训,镇内示范户年培训共34次;还有一年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成新经营、新管理、新营销的三新技术服务模式。积极挖掘各村经济特色进行主题活动,农业土特产介绍:手工年糕制作、三北豆酥糖;与旅游经济结合,发展了3个重点村休闲旅游经济。
   以“社会文明发展”为主。近阶段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发挥“五老”队伍的带头作用,宣传环境整治方案,号召人人参与共建。层层培训,对全镇村民学校负责人培训——各村骨干培训——村民大行动。
   二、乡风馆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由于展馆工程建设规模小,维护人员都为村委工作人员兼职,专业性不够。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乡风馆只热闹了一时,马上成为摆设,天天大门紧闭,没有发挥应有的阵地作用,面临建设和管理的种种困难。
   1.开放不广。参与人群不多,建造位置不属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地段,除了本村人,流动人群较少,刚建成时领导检查参观居多。再加上经费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来源少,村委会在第一期建馆投入已经较大。乡风馆为免费开放,后期维护资金严重缺乏,导致各项工作开展困难。
   2.内容单一。因此馆内布置简单,建好后内容更新较少,没有后续的管理机制,所以只热闹一时,马上就无人问津。每个乡风馆虽然都有本地村容村貌、历史变迁、风俗风貌介绍,但是每个村都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的风格,建得越多浪费越大。
   3.管理落后。展馆管理人员为村委会兼职,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社会各方参与度不高,管理形式单一,项目策划能力差,总是以传统的参观展览方式,激发不了人们的兴趣。
   4.活动贫乏。由于没有得到村民的广泛参与,活动开展数量少,质量不高。没有把乡风錧作为村民素质提高、文化教育、精神熏陶的主阵地,因此没能建立起乡风馆和村民联系的纽带。
   三、乡风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管理载体缺位问题,推进村校合作的乡风馆合作体系。
   1.完善村校合作力量:以社区学校为中心,以村乡风馆为阵地,镇文卫办、村委会、镇教办成立乡风馆合作管理委员会。(1)开放不广。参与人群不多,建造位置偏,除了本村人,流动人群较少,刚建成时领导检查参观居多。
   2.采用村校合作管理机制:展馆为非赢利项目,村里管理缺乏积极性,开放时间少。形成管理团队,确定领导小组名单,在社区中心设立常务办公室;制定管理制度:形成定期会议制度、轮值度、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展馆天天有人。
   3.利用村校合作投入保障:建馆经费投入主要由村委会筹措,其中小部分由政府补助、社会力量赞助,社区学校在后期维护与主题活动中适当补充。由于村集体经济来源少,要投入更多的经费进去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乡风馆为免费开放,缺乏后期维护资金。动员社会赞助、各单位补充,学校、村委自筹一部分。
   (二)针对展馆内容单一问题,挖掘村校合作的乡风馆学习内容。
   1. 挖掘新时代先进人物的事迹。以画像、照片、著作、证书等形式进行展陈。
   2. 收集建设家乡美化家园的各项成果。以实物、图片、视频、宣传报道等进行展览。
   3. 联合文化、教育、各行业部门寻找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如书画、摄影、文学等作品,生态环境知识普及,如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
   (三)针对管理方式落后问题,探索村校合作的乡风馆学习方法
   1. 变“被动看”为“主动建”。与村民、中小学、合作部门共建。
   2. 变“一刀切”为“显特色”。融入乡土特色“一村一馆一品”。
   3. 变“灌输式”为“互动式”。管理员和参观者互动、静态展览与题活动结合。
   (四)针对活动贫乏问题,丰富村校合作的乡风馆社区活动
   1. 宣传教育体现“新”。手机、微博、报纸媒体墙体书画等宣传。
   2. 树立典型体现“活”。身边普通人作典型:莘莘学子、慈善之星等。
   3. 开展评比体现“实”。成校与村委开展各类学习型活动及先进评比。
   龙山成校与各村通力合作,以乡风馆为阵地,促进了精品村、特色村、先进村、合格村不断涌现。重点打造"一线二区三村"。达蓬山景区结合山地自行车基地打造,伏龙山景区规划已编制完成,随着伏龙寺、虞氏旧宅、全国滑翔伞基地等景区开发和新城伏龙湖畔项目加快推进,形成慈溪市又一旅游景区指日可待。以方家河头村、山下村打造为重点,沿山村庄串点成线,以全镇整体环境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既整合了旅游资源又挖掘了文化内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