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摘要:80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语法研究,不论是研究领域、研究深度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新的拓展,词法和句法研究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综述09年已降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概况,以总结成绩,发现研究的薄弱之处。
关键词:中古汉语;语法;综述
中古汉语起讫,比较一致的看法指东汉至隋。虽此分期明确为时较晚,然研究成果丰硕。学者董志翘和王东及崔达送老师分别对20世纪以前和08年以前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况做了细致归纳。本文拟概述近几年中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新果。
一、词法研究
词法研究包括词类研究和构词法研究。在词类研究中,个别词语的考释及专书专类词研究较多,而探讨词汇发展规律的成果较少。构词法研究相对不足。
(一)词类研究
1.实词研究
近几年实词研究中,对代词、量词、副词、特殊动词的研究比较充分、活跃。
代词研究多集中于专书代词小类的挖掘。如阎建军[1]对《搜神记》中人称代词及其礼貌式作穷尽式调查,勾勒出此时期人称代词的概貌,并由此推断出《搜神记》的成书时代。苏艳艳[2]总结了《南齐书》中人称、疑问代词的特点,并对疑问代词从功能和用法方面进行分析。刘凯[3]采用穷尽式搜索、历、共时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华阳国志》中人称代词的数量、使用频率、单复数等问题。刘秀芳、季琴[4]对支谦译经中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进行穷尽调查,全面展示出支谦译经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
量词在中古迅速发展。姚伟嘉[5]考察了动量词“番、反(返)”的用况,认为“番”兴于南北朝,“番”是“反”的通假字,隋唐后因避讳故,“番”代替了“反(返)”。严俏[6]探索量词“首”的源流演变,认为中古量词“首”的称量对象由“文章”类名词发展为称量“乐歌”。李丰娟、张显成[7]统计出已刊布的吴简中的40个量词,得到了量词及其称数法的不少新信息。李建平[8]认为动量词“行”产生于汉代,“大小行”源于东汉中期到曹魏中期的“行清”。田佳鹭[9]考察了身体量词历时文献用例并总结演变动因,认为中古新增“胯、角、颗、峰”等身体量词。
副词研究集中于单个副词功能的探讨。金颖[10]考察了“无非”的历时发展轨迹及演变动因,认为“无非”由表双重否定的跨层结构“无非”语法化而来。李明龙[11]发现中古“薄”可作微度副词,亦作甚度副词,认为语义的内在因素及微度副词语法系统向甚度副词衍化共同引起微度副词“薄”向甚度副词转化。刘晓兰[12]探讨了“果真”由偏正短语到假设连词的演变轨迹,分析了“果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动词研究的中心多为其特殊小类。如梅晶[13]考察魏晋南北朝小说中164个常用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及其历时演变。张家合[14]提出了古汉语心理动词的判定标准,并从其所带宾语、状语、补语及其过程表达几方面讨论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姜黎黎[15]以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词汇系统中“收、擒、捕”等9个动词为考察对象,探求各动词词义的来源与演变过程,并从认知角度阐释了动词词义演变机制。
2.虚词研究
虚词研究成果较多,系统性强。近几年,介词、连词、语气词的研究成果丰硕,助词研究相对不足。
介词多分类研究。王媛媛[16]考察“着”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梳理“着”语法化历程。康璇《﹤世说新语﹥被动介词研究》(2011)一文分析《世说新语》中的被动介词“被、见、为”,认为被动介词主要出现于陈述句中。张蓝天[17]在收集先秦到民国时期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的中古介词“闻”的词性,并考察了介词“闻”语法化的过程。
连词研究不再只着力于对连词产生年代问题的探查。徐朝红、胡世文[18]从语法化角度考察了中古新生假设连词“脱”的来源,认为其是从“或然性”的副词义虚化而来。赵长才[19]对中古选择问句中连词“为”的来源及演变过程进行讨论,认为“为”由系词发展到语气词进而虚化为选择连词。潘志刚[20]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角度确定了判断连词词项的原则。徐朝红[21]以汉译佛经本缘部为语料,搜集中古本缘部的特殊连词,并归纳出其特征与类型。
语气词方面,中古多续用上古语气词及其衍伸出的新用法。陈顺成[22]认为语气词"邪(耶)"为南方方言词,相比正体"邪",俗体"耶"在中古前期通俗性文献中已占据绝对优势。赵霞《﹤六度集经﹥语气词研究》(2013)将语气词分陈述、疑问、感叹、提示四类进行静态描写和解释,整理出《六度集经》完整的语气词系统,并分析了语气词连用现象。
中古助词处在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很多上古的助词到中古逐渐不用,新生的结构助词、时体助词不多见,且未语法化为成熟的助词,故研究成果略显单薄。楚艳芳《中古汉语助词研究》(2012)一文,统计了中古汉语49个助词,将它们分为结构、语气、表数、列举、动态、事态、尝试七小类作细致研究。
(二)构词法研究
中古新增了大量复音词,然构词法研究一直没取得学者们足够重视,成果不硕。李仕春、艾红娟[23]将佛教语料与中土语料中的单、复音词能产性进行比较,认为两类语料中联合式构词法能产性高于偏正式。吴泽顺[24]考察高诱注中由音训模式构建的同义并列式双音词,为汉魏以后词义并列双音词的产生提供了参构语素。王兴才[25]认为“X为”结构始于两汉,兴盛于魏晋,并分析了动词“为”语法化为副词后缀“为”的过程,认为句法结构重新分析是促使其虚化的诱因。任湛明《﹤宋书﹥词缀研究》(2011)穷尽统计了《宋书》中出现的21个词缀,对其进行共时静态描写,勾勒出《宋书》词缀系统的基本概貌,并从历时角度比较了《宋书》与《三国志》中词缀面貌异同。
二、句法研究
近几年,句法研究可归纳为句式研究和复句研究。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处置句一直是研究热点。兼语句是相对新兴的研究点。复句研究相对不足。
(一)句式研究
1.判断句
近几年,判断句研究多为专书研究。如张鹏丽、陈明富[26]对《六度集经》、《六祖坛经》中的“是”字判断句比较分析,认为“……不是……”否定判断句大量使用,“非”字“是”字句的使用呈减少趋势。董守志[27]认为中古产生了与“X非X”式并存的“X不是X”、“X未是X”等否定判断式,并以史为线,勾勒出东汉至元明否定判断句的发展史。姜南[28]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证明虽“S,N是”表示判断,但句中“是”并非系词而是指示代词。雷冬平[29]对卢烈红先生“‘为’、‘是’连用仅限于佛经文献中”的结论提出商榷,认为中土也有“为”、“是”连用现象,“为是”、“是为”连用是受汉译佛经影响的结果。
2.被动句
被动句研究比较成熟。安俊丽[30]对汉魏六朝佛经中的“见”字被动句调查分析,发现此时期“见”字被动句已属非主流标志被动句式,“见”引申产生指代用法。肖丽容[31]研究了《世说新语》中的“见、为、被、于”等常见被动句和“受、与、承”等新兴被动句,认为传统被动句在中古时地位仍相对稳固,新兴被动句使用率不高。邱峰[32]选择东汉至隋代表性佛经32部,深入探究了标记被动句。王虎、金御真[33]对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吃”字被动句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一特殊句式的发展过程和语法化机制。
3.处置句
刘子瑜[34]统计出《世说新语》、《贤愚经》中的1343例“以”字结构,归纳了六朝时期介词“以”的特点,认为介词“以”在六朝时期扩展出受事表处置的功能,但未形成专职的处置句式,认为此期“以”字结构不是处置式。郭浩瑜[35]《处置式的语法意义》一文,对典型处置式和非典型处置式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
4.兼语句
对兼语句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研究兼语句中的动词及其兼语句的特点。杨高建《﹤三国志﹥兼语句研究》(2010)一文,将《三国志》中的兼语句与《左传》、《史记》中的兼语结构进行对比,归纳出兼语句的特点。张祎《中古汉语兼语句研究》(2013)对中古七部代表性语料中的兼语句进行详尽考察,从句式、语义、语用三方面总括出中古兼语句的五大类型及特点。
5.比较句
中古时期的平比句和差比句有新的发展。陈明富[36]考察了东汉至隋差比类形比句式中肯、否定句,认为否定形比句使用量远小于肯定式,且肯定式中的“X比YA”型句式成为差比类形比句的主要表达形式。刘海平[37]选取《世说新语》等四部载籍,讨论名量结构和比较句语序南北方的不同表现,认为南方出现了“以+X+比+Y”、“X+比+Y+VP”两种新句式,在语序上,北方比南方稍显保守。
(二)复句研究
对中古汉语复句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略显逊色。近五年,复句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专书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上。如张春泉[38]以复句作为研究切入点,以语法、修辞、逻辑的有机结合作为新视角对《文心雕龙》作深入研究。闫晶淼、李莉莉[39]考察了《颜氏家训》中的588个联合复句,认为联合复句在使用上发展出一些新特点,但多是对先秦语法结构的继承。何越鸿《﹤文心雕龙﹥因果类复句研究》以邢福义复句类别三分系统理论为指导,考察因果类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它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表达功能等。
总之,近几年,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有继承,有开拓。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多为专书专题语法研究;研究多采用穷尽统计与分类描写结合法;汉译佛典与本土文献比较;研究理论、方法有所更新,注重形式与意义结合;共时描写与历时溯源结合等。但对构词法研究、复句的研究等略显单薄,有待拓展深入。
参考文献:
[1]刘秀芳、阎建军.《搜神记》中的人称代词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0.
[2]苏艳艳.《南齐书》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研究[D].2011.
[3]刘凯.《华阳国志》的人称代词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4).
[4]季琴.支谦译经中的第一人称代词[J].语言学研究,2013(2).
[5]姚伟嘉.动量词“番”探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4).
[6]严俏.量词“首”的产生极其历史演变[DB].https://www.kj009.net
[7]李丰娟、张显成.吴简量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1(1).
[8]李建平.动量词“行”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11(2).
[9]田佳鹭.个体量词的演变及其动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0]金颖.副词“无非”的形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9(1).
[11]李明龙.中古汉语中的甚度副词“薄”[A].汉语史集刊[C],2011.
[12]刘晓兰.副词、连词“果真”的来源[J].九江学院学报,2013(3).
[13]梅晶.魏晋南北朝小说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特点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9(1).
[14]张家合.《世说新语》心理动词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15]姜黎黎.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动词词义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4(1).
[16]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2010(3).
[17]张蓝天.中古介词“闻”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
[18]徐朝红、胡世文.假设连词“脱”的产生与发展[J].古汉语研究,2010(2).
[19]赵长才.中古汉语选择连词“为”的来源及演变过程[J].中国语文,2011(3).
[20]潘志刚.论中古汉语连词词项的确定原则[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2).
[21]徐朝红.汉译佛经本缘部特殊连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2).
[22]陈顺成.疑问语气词“邪、耶”的历时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1(4).
[23]李仕春、艾红娟.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佛教类语料构词法的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
[24]吴泽顺.汉魏时期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衍生模式[J].古汉语研究,2009(4).
[25]王兴才.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其类推范围[J].古汉语研究,2010(2).
[26]张鹏丽、陈明富.《六度集经》与《六祖坛经》判断句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0(1).
[27]董守志.东汉—元明否定句演变之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1(1).
[28]姜南.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J].中国语文,2010(1).
[29]雷冬平.古汉语“为、是”连用补说[J].汉字文化,2011(3).
[30]安俊丽.汉魏六朝汉译佛经“见”字式被动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3).
[31]肖丽容.《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9).
[32]邱峰.东汉至隋佛经标记被动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3]王虎、金御真.“吃”字被动句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11(1).
[34]刘子瑜.古汉语“以”字结构是否处置式的再讨论[J].汉语史学报,2010.
[35]郭浩瑜.处置式的语法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6]陈明富.东汉至宋汉语差比类形比句句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7]刘海平.五六世纪名量结构和比较句的南北差异[J].古汉语研究,2012(1).
[38]张春泉.文心雕龙: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2).
[39]闫晶淼、李莉莉.《颜氏家训》中的联合复句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