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组合作看团队建设
从小组合作看团队建设
杨锡均 王明梅
(重庆市綦江中学 重庆 綦江 401420)
【摘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人力量都是弱小的,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在团体成功中实现自我。本文拟从小组建设、小组合作的具体操作中讨论个人应该如何提高自信、融入集体。
【关键词】课堂,全体,合作,交流,高效团队。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他要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定位,与传统课堂之间有所不同,课堂不再是部分“优秀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堂,而是全体学生学习的乐园。但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很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的。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他不会因为教育理念要求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就自动地变得完全一样了。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个体差异,学习的效果出现差异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结果。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课堂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了呢?参考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课堂上是否是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课堂活动是否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
全体学生参与的过程否是他们各自的自觉行为?
课后检测中学生的成绩是否都在不断地获得提高?
课后(甚至是学生毕业后)反思时,同学们是否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
要达成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不过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变成他的自觉行为,会出现很多障碍。只有这些障碍都被一一克服之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变成现实。这些可能的障碍主要有:
老师不敢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依然是由老师来主宰、主导、主讲,学生只是听众或旁观者难以参与进来。
老师放手了,但课堂成了几个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课堂的主人从一个人变成了几个人(不过仍然是少数人)。
因为大班额,小教室、小黑板而出现僧多粥少,多数学生难以有交流和表演的机会。
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其他智力被淡化、被埋没甚至被扼杀。学生的个体特长没有机会表现,即便有机会也不能或者是不敢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和绝对信任,认为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他们看不起同学“上不了档次的表演”,更加难以容忍他们的“低级错误”。
学生缺乏自信,但是很有自尊。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跟上班级的基本步伐,更不要说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了。在他们的内心他们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不行,千万不要去丢人现眼,还是明哲保身的好。
要扫除以上障碍,老师首先得了解学生真正需要学什么。根据课程标准,深入到学生中间,多关注周边的事件和科技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我们就能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
其次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如果老师从引领学生学习变成指导学生学习,其效果会有显著不同。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第一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向导给我们带路,第二次靠我们自己很难找到目的地。但是如果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是通过别人指路之后自己找到目的地的,第二次去就基本上不需要他人帮助,自己也能顺利找到目标了。所以老师由带领变为指导之后,既解放了自己又培养了学生。是双赢的效果。
第三是建立高效的互助学习小组。课堂能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互助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关键。众所周知小组建设遵循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这种观点的启发下,我们还考虑了尊重学生,先根据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了小组雏型,然后再根据男女比例、走读与住校情况,以及学习成绩层次进行了微调,这样首轮学习小组便建成了。经过半个学期的运作之后,我们发现首轮的学习小组存在以下问题:⑴由于多是自由组合,组内同学关系十分融洽,但是组内活动主要是闲聊,很少有探讨学习的。⑵平常大家无话不谈,真正进行课堂交流的时候,同学之间反而找不到话题了。⑶通过月考和半期考试看全班成绩毫无起色,于是同学之间又互相抱怨。多数人认为邻近的它组同学影响了自己,少数人认为自由组合本来很好,但老师的所谓“微调”给本组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个别同学(班干部)提出小组要重新划分,但是××、××这两位同学千万不要到我们那个组来。由于有干部带头,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小组重建和不希望跟上面两位特殊同学同组。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小组活动与效果明显不满。(详见表1)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轮学习小组有形无实,在广泛征求科任老师和多数学生的意见之后,我们决定进行小组重建。我们采取了最古老而简单的方法——抽签,以组建新的学习小组。把全班同学按照成绩等分为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由两个1、两个2、两个3……组成。大组内抽签,抽中序号相同的六位同学(如:两个A1、两个B1、两个C1)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第二轮的学习小组就这样出炉了,但是怎样才能让他高效地运转呢?我们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办法来促进小组活动动开展。
1、对小组课堂表现实行量化考评。凡是在课前预习(临上课前随机抽查)表现出众的小组得1分,表现一般的不得分,未能完成基本要求的扣1分;课堂上能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的不得分,未开展的扣1分;课堂展示其合作成果,获得结论完全正确且有一定创意的得2分,获得结论基本正确得1分,获得结论漏洞很多甚至完全错误的不得分;在组间交流中能找出他组漏洞或错误并能完善或更正的得2分;在课堂上违纪(如:玩手机、打游戏、打瞌睡等)的扣1分。各小组得分情况每周小结一次,四周(一个学月)汇总一次以实行奖励,获奖对象是总分位居前三的小组。
起初我们有些担心,以为同学们对小组考评分不在意。后来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全班11个小组中。绝大多数小组的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小组的得分情况,如果出现扣分,千方百计也要在交流展示中挣回来。这样同学们在倾听其他小组展示的时候都十分认真,以便查找其中的漏洞或者错误,使自己的小组有加分的机会。
2、还课堂给学生,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在班级教师会上我们提出,要在师生交流中鼓励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和找错误,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总是正确,而且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也是“圣人”的老师,您不妨在您的学生中间(班内)悬赏,请学生给您找错误。起初我们有意地“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很快学生干部告诉我说“您不能把我们都当成‘弱智’。”于是我们不再故意出错,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偶尔还是会被学生抓个“现行”。为了少在同学们面前“出丑”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得不更加仔细和认真。既便如此,同学们依然发现其实老师与那些差生一样也会出错的。既然老师也会出错,学生出现知识错误和思维漏洞当属正常现象。因而学生的表演上不了档次或者是犯错误就不会被其他同学耻笑,但是错误被发现之后,纠正其错误的过程就成了参与者提高的过程。
3、合理使用暗示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信。暗示在支配个人的行为时,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俗话说:“说你行时,不行也行;说你不行时,行也不行。”这就是暗示起作用的显著证据。当学生(尤其是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通过努力后想通了某一个问题或者是做对了一道“难题”时,要让他知道这个问题还有很多成绩比他好的都没有解决。这时我们可以请一名平时分数比他高,但是还没有完全找出答案的同学上黑板去展示这个题目,无论上台的同学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信心都可以得到提高。差生的信心来自学生自己,优生的信心来自集体。因为欠优同学会发现的确自己是有能力获得成功,老师并不是在忽悠自己;优秀的同学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互相合作,困难更容易被克服,通过团队或集体自己的成就会更高。
第二轮的学习小组运作几个月之后,重新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小组活动与效果表示满意(详见表1,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把两次调查统计在了同一表格中)。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新的学习小组运作之后,明显感到学习压力减小了,全班66名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对现行学习小组运作方式不在乎。
学校巡视的领导和到本班听课的老师都一致肯定,作为普通班15班的小组合作效率不错;在家长会上我们让轮值小组自行组织。全组同学分工合作,仅仅用了一个晚自习就将材料准备完善,第二天与会家长对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赞赏有加,以为这些同学一定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不过高中的教学,考试才是硬道理,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和学生都必须接受考试,在我们的月考和学年考试的检测中学生成绩也有改变(详见表2)。
4、教室之外找动力。虽然新的学习小组运作后,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都有很大提高。但统计结果和考试成绩都显示出班上仍有几个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上去,我们的课堂离面向全体的目标尚有一步之遥。为此,我们与全班同学进行一一交流(个别谈话)。我们发现,这些同学多处在同一小组,只有一个同学是因为受父母影响(成年的父母意见不一致,都想未成年孩子站在自己一边)而不能安心学习外,其他的都是第十组的。第十组同学很羡慕班上的其他学习小组,但都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只是组内其他组员不行。于是我们将第十组的同学带到校门口的一个工地旁边,这里正在修建新的围墙,我们让同学们观看工人师傅砌墙的过程。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有同学提问道:“老师,为什么师傅们有时要将完整的砖头敲坏之后再砌到墙内去呢?”我说你们直接问师傅不就得啦。结果师傅告诉同学们说:“我的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你们还是问你们的老师吧,他们是知识分子,什么都懂。”我们没有把师傅们踢给我们的球再往外传,而是把同学们带到了工地旁边的空地上,在那里正好有新旧两堆砖头(新近购买和撤旧墙遗留的)。我们在地上勾画出甲、乙两幅图,要求同学们按图用新砖和旧砖分别堆成两朵模型墙。堆好之后再用力推它们,看哪朵更不容易倒塌?然后将砖头重新按照图丙和丁整理好之后,用二锤敲掉图中有黑色标记的那一块,结果会如何?
事实证明,用优质砖做成的甲墙更易倒塌;图丙中敲掉一块之后对应的一列都垮塌了,图丁中敲掉一块之后,其它的几乎不受影响。我们要求第十组的同学就以上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书面感想《优秀团员组成的团队一定优秀吗》到班上交流。交流之后,大家达成共识: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个体的作用是有限的,个体之间的作用是互补的,团队的功能因为这种互补而强大。但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任何个体单独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团队功能的发挥。
我们深知,虽然我们第二轮学习小组已经充满活力,而且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他们必将老化,必将被更有活力第三轮小组代替。第二轮学习小组,已经通过了学年统考的检测,他们还将迎接高考的检阅。而第三轮合作团队终将接受社会的考验。到那时同学们现在所学知识可能派不上用场,但小组合作的经验必将使他们能在优秀的团队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从小组合作看团队建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