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日期: 2014/5/13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切实可行地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当前形势和提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 实践能力
  
   一、分析当前形式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是计算机人才争夺的焦点。众所周知,我国工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综合国力还有待提高,而这些主要不是由于科研水平的制约,而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薄弱,大量科学研究流于文字。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中等职业学校,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当然更不同于本科院校,其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高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其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采用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中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是保障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快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把握市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最新信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学科,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 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 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言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一位教育学家这样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学得学得主动。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始,打破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先列举实际案例,在分析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弄清原理,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问题。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案例难度逐渐上升,前后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重复,让学生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的目的。比如:我在讲EXCEL中的if函数嵌套时,首先充分利用案例,从函数的格式和功能出发,举例说明if函数的基本用法,然后进入函数的嵌套。函数的参数由2个增加到3个;函数的条件从满足一个条件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畏惧感,又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基本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终结性评价方式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应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为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独立操作或实践,将学生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引向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例如在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与实施之中,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的环境,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在团队中能互相帮助,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上,从不同方向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中的比重和分值,同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作品交流搭建平台,多让中职这些平时饱受挫折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将技能等级考试结果列入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七、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所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产业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09,(29): 36-36.
   [2]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0-172.
   [3]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09,(9): 134-134.
   [4]宋军营.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2009,(8):175—1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