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一体化课程考核方式探索
摘要: 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查,模具专业课程属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该种考核方式。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系模具试点班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以期末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加注重知识应用,逐步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局面。
关键词:模具;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
引言:自2010 年下半年始,依据人社部职业能力教育司的部署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系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选择对象为三年制高中生源(高技班)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暴露出原课程体系在课程考核方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总结,我们对原课程体系的考核方案进行了改革探索,同时对新改进的课程体系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试点。在试点工作中,通过对新考核方案的实施,使我们体会到改进后的考核方案在教学效果上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改革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策划者,为学生营造针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通过独立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针对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冷冲压模具制作》课程,构建和执行的课程标准如下:课程定位《冷冲压模具制作》是模具设计与制作专业针对模具制造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接受冷冲压模具制作任务后,分析模具图样,查阅模具制造手册。根据图样的技术要求,分析零件的特征,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法和步骤,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
学习领域目标通过《冷冲压模具制作》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冷冲压模具制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学习情境是在职业学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冷冲压模具制作》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覆盖冷冲压模具的典型结构。通过对模具制造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冷冲压模具制作》学习领域设计了7个学习情境,如表1 所示。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的描述包括:学习情境的名称、学时、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等。学习目标主要描述通过该学习情境学生应获得的岗位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描述在该学习情境中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表1 《冷冲压模具制作》学习情境表
序号 参考性学习任务 学时 考核比例
1 制定链板模具制作工作计划 70 10%
2 加工链板模具凸凹模 120 15%
3 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 60 10%
4 加工链板模具固定板、卸料板 50 10%
5 加工链板模具其他零件 60 15%
6 装配链板模具 60 25%
7 链板模具试模与修模 30 15%
2.原有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及其不足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只能是以课程结束时的笔试为主、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小实训项目考核为辅的模式,一般笔试成绩占 60%~70%,作业、出勤等也占 10%~20%,小实训项目就只占 20%~30%。这样的安排会带来很多弊病。首先受时间等客观条件影响,试卷内容十分有限,考核不可能很全面,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平时成绩的比重过小,造成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小实训,错过了提高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最后,由于考试一般安排在期末,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养成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坏习惯。这种“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害处很多“,平时不学习”造成基础不扎实,除了应付考试,到了后续的实践课往往还得重新学习一遍;“考前搞突击”只是短时记忆,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反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要解决如下问题:(1)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2)加大对实训项目考核的力度;(3)形成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3.具体解决措施和办法
3.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由“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 70%,“期末考核”只占 30%。这一安排彰显行动体系的课程特点:以过程逻辑为中心,实践情境为主要构成,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冷冲压模具制作》的学习领域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根据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设置了若干个一级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学习的过程中,都要进行该情境的 “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又分为素质考核、工单考核以及实操考核三大部分。其中,素质考核主要是针对方法能力设置的考核项目;工单考核则针对社会能力;实操考核针对专业能力。另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的重要性不同,对每个情境的考核比重进行横向的调整。这样,每个情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接受针对该情境的过程考核,学习的压力无形中就形成了,这将使得学生放弃“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这个不好的学习习惯,转向平时的
自觉学习。
3.2“过程考核”的考核标准的具体实施
上述考核标准只是一个覆盖全课程的纲要性考核标准,真正落实到各个学习情境(含子情境)时,必须做到考核内容、考核量化、打分方式等方面的规范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环节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对学生能力认定的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下面以《冷冲压模具制作》的“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学习情境为例,介绍考核标准与实施的规范设计:
3.2.1 考核内容的规范设计
考核内容与实际生产要求相匹配,体现考核内容的实用性。“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习情境,其中包含的很多知识与技能都是在控制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一些技术人员应必备的技能也在这里得到体现,如铣床和线切割机床使用、钳加工操作等,这些都要在考核内容中得到体现。
3.2.2 考核量化的规范设计
如何进行量化考核是是过程考核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量化,分值权重的分配应体现各种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有导向性。另外,为突出核心技术步骤或关键注意事项,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步骤中有一步操作错误、操作不规范或漏操作,本情境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如“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情境中,进行实操考核时,线切割穿丝功能就是一个核心步骤,不能实现该功能,整个考核就不及格。
3.2.3 打分方式的规范设计
打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分数作为一种检验手段,应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打分方式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性,打分过程应尽量简单化,最好采用每一技术环节“是”与“否”的选择方式打分。如“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情境中,标示(是否)的环节均采用客观选择方式打分。既减小了考核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考核效率,又增强计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附“加工链板模具落料凹模”学习情境考核标准(占全课程考核总比例 10%),见表2:
表2 考核评分标准表
考核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评分标准 考核得分
素质考核15%
1.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工作手册查找有效信息 (5-0)
2.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去解释、表述所学知 (5-0)
3.能对查找到的信息有效转换到工作中 (5-0)
工单考核30%
1.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过程设计合理 (10-0)
2.字迹工整、图 形 清晰 (10-0)
3.按时独立完成工单(是否按时、是否抄袭) (10-0)
实操考核60%
工作计划、操作技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0)
是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5-0)
遵守管理规程,操作过程符合现场管理要求 (15-0)
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和每天完成工作任务情况 (30-0)
总分 100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考核应采取能力本位考核方法。强调的不再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情况以及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能力。我们在试点班探索了该种考核方式,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以期末考核为辅的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知识应用,可逐步形成“教、学、考”互动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遐.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1,(17).
[2]李永.任务驱动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
[3]陈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4]陈永聪.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J].科技信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