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当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做呢?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外,我们还需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中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最终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民主 竞争机制 动手 自主探索 实践】
在现代数学问题研究中,探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已成为主旋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主动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切数学活动都毫无意义。为了实现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示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乐于学习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应从居高临下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我们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所有学生都受到了感染,他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还使学生们在“换钱”中掌握了元和角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个性、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更是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才能彼此尊重,相互促进。
二、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投入学习
我们都知道物竞天择的道理,在课堂上,我们如果也适当引入这一自然规律,便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便是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气氛。例如,在练习“9的加减法”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我拿出两组0至9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生、女生进行比赛。此时,虽然还没有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昂起来,纷纷为自己的队伍加油,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教学应适当安排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了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许多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理解,更使记忆牢固,运用自如。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如在教《认识图形》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的面。我引导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观察并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画出一个个平面图形。这里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体验体与面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特点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形后的进一步操作,不是用实物来画图形,而是根据图形的特征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这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出或画出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四、引导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荷兰著名的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他还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中学会数学。”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在教《认识图形》时,教材较多地安排了学生对图形的剪拼搭,实质是简单的图形的变换,以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本上出示了一种拼法,并提问“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可能会不断尝试错误,也可能会受到启发观察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想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最终获得成功。再如:练习中,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三角形或三个三角形或四个三角形,该怎样剪呢?还有把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遵循着自己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对所学图形有了进一步认识,经过自主探索,他们“再创造”了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索,他们越来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知识点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了。
五、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升华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他们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要指导他们应用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学生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角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校门口的电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多为自己的学生着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使他们在更加充裕的自主学习空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如此才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取得远超目标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