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练习和新授同样需要精心设计

练习和新授同样需要精心设计

日期: 2014/3/26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高港区刁铺中心小学 翟咏珍

【内容提要:每节课的新授很重要,每节课的练习同样也很重要。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练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起到了“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重要功能。因此,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习,这样不但能巩固新知、调节疲劳,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推向新的高潮,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游戏 开放 生活化 角色】
  
   出于对教学活动中传授新知的重要性的了解,老师往往对每节课的新授内容都会赋予很多心思,会很用心去创设各种情境、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其实,每节课中的练习同样很重要, 小学生好动易变,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在较长时间的精力集中后,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的热情逐渐衰减,这时若采用单调、一成不变的练习,学生往往无心去听,有的甚至出现厌烦心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习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要安排得当,不但能巩固新知、调节疲劳,延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推向新的高潮,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必要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但单调机械的练习,对于刚刚踏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枯燥无味了,他们体会不到计算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这就对练习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把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练习“9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用吹塑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9+”,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9加上自己手中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应该回座位摆小棒或者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如果学生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还可以比赛谁钻的山洞最多。给每个学生发一套0-9的数字卡片,当有的学生钻过山洞后,让钻过山洞的学生拿出另一张数字卡片继续钻山洞,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钻过的山洞最多。这样,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计算,感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滋有味的,因为通过小游戏他们尝到了合作的快乐、失误的惋惜、成功的喜悦,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起来。
   二、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有效凭借,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开阔思路,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条件开放
   在学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水果店里有10个苹果,15根香蕉,8个梨子,12个桃子,3个西瓜。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水果并说出所选水果数量间相差多少。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种量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2、问题开放
   即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学生必须搜集必要的条件才能着手解题。
   如:我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道题:鸡有20只,鸭比鸡多15只,鸡比鹅多8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思路开放
   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如:教完“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六一节到了,学校举行游园活动,参加投圈比赛的同学很多,教师规定每人每次只许投11个。猜猜看,小明投中了几个?没投中的有几个?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到11的组成。
   4、结论开放
   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
   如教学完“人民币”后,有这样两题:
   10元=( )个5元+( )个2元+( )个1元;
   5元=( )个2元+( )个1元。
   这样的题目,在学生对人民币进率有了初步的了解时,就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努力设计开放性的、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三、设计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场景,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和的欲望。老师要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课后练习第3题中,课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了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间玩具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选择自己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通过做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场景,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四、让学生扮演教材场景中的角色,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数学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是老师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的舞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直观的游戏情境,组织学生作为各类角色参与其中,只有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才能使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朋友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小朋友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突出动静结合,培养了学生在“动”中求知的能力。边活动边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学习要求。
   五、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仿造、改造、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深入浅出,把习题“用够”,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
   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想想做做”第2题是这样的:
   3 +4 =□ 5–1 =□ 9–3 =□
   30+40=□ 50-10=□ 90-30=□
   我是这样上的:
   师:请大家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在计算时边做边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异同。
   (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好,刚才这三组题都算对的小朋友 请朝老师笑一个。(生纷纷作笑脸状)
   师:这三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生:每组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上面算式的结果多个0.
   生:每组题下面算式在算得时候也可以先想上面的算式,只不过最后要加上一个0。
   师:那为什么下面算式的结果要多一个0呢?
   生:因为下面的算式都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是几个十了,所以要多一个0.
   师:像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算吗?
   生:会!
   师:好的,下面老师出一道题,请咱们小朋友来对一道题,看看哪位小朋友对得快。7+2=9,请小朋友来对一道几十加几十的。
   生:70+20=90。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对吗?
   生:想。
   师:请同桌一位小朋友照老师那样出一道题,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题,并把答案算出来,然后交换进行。(同桌互动,师深入学生参与活动)。
   这样的设计,让一道十分普通的练习题,在课堂上发挥出了显著的功效:学生从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洋溢着智慧的光彩。
   新授非常重要,而练习同样也很重要。新授是学习新知的阶段,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练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起到了“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重要功能。我们只有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过程,合理安排新授和练习的时机,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