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生活化” 物理教学初探

“生活化” 物理教学初探

日期: 2014/1/24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重庆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谭凌云

物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的理论源于生活,又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一个新产品的构思到制造都离不开物理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应“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物理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让他们始终保持以高昂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便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熟知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这种价值要求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和生活体验,科学而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设计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让他们感觉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可以用家庭生活用具、电器等的使用方法创设情境。进行“电功”的教学时以电熨斗、电风扇为例来展开;教学“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空调、冰箱为例来展开;“离心现象”的教学可以洗衣机的脱水功能为例来展开;“红外线”的教学可以各种电器的遥控器为例来展开;“传感器” 的教学可以电饭煲的加热、保温及其自动切换功能来展开……家庭生活与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联系家庭生活学习物理,学生会被浓浓的生活情境所触动,感到非常亲切有趣,自然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之中。这样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生活问题,激发研究热情。
   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是师生从生活素材中提出的,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物理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激发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进行电磁感应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拿一个不用电池就可以发光的手电筒来演示,让学生猜猜电筒里有不有电池,学生很自然地会质疑“为什么它不用电池就可以发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解剖”手电筒的内部装置,当发现电筒里面有“磁铁和线圈”,学生就会产生新的问题——“磁铁和线圈与手电筒的发光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的规律。用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组织物理教学,自然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果说前者只是物理教学的手段的话,那么后者就应该是其根本目的。学生从生活中领悟、学习、探索的物理规律,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便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能仅仅面向解决书本问题。也就是将物理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开展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有益于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讲解高中“曲线运动”这一章节时,我们知道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无处不在,如火车转弯时、游乐场的过山车等运动的轨迹都是曲线运动,而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如何才能使过山车顺利地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也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作业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价值观。传统的物理作业有很大部分是脱离实际的,不能有效发挥作业的功能 。因而,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作业生活化。一是布置观察类和课外容易操作实验的作业;二是选择有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将生活化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试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去实际问题等等。这些作业既能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又能养成他们用科学和人文视角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广阔场所。因此,物理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又用物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把生活经验物理化,把物理问题生活化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物理知识,培养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理新课程标准》(高中和初中)。
   2、《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王爱娟 2009年第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