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教师应加强心理保健
摘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体现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因此聋校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素质对聋生的影响,积极进行心理保健,调控心理态势,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工作繁重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增强认识 积极乐观 完善人格 宣泄情绪 心理按摩
教师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传递人类文明火种的神圣使命。德高为师,对教师的素质不仅在知识程度和知识运用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而且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上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聋校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也只有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心理素质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合格的聋校教师,才能适应日益蓬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的心理健康。何谓心理健康呢?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适应生活的良好状态。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及精神疾病。教师的心理健康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诸如:教师对叫角色的认知,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抗教育焦虑,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等。
一、目前聋校教师心里不健康的表现
教师职业本身的繁重,复杂及艰辛程度,决定了教师将面对更多的身心压力,由此而引起的身心疾病不断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经验不足的教师易被压力击倒,发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适应不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一致。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外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教育工作冲击很大,再有教师本身知识不足,能力欠缺,观念陈旧,适应不良状况更为明显。
人际交往障碍:平时只埋头学问,缺少交往的技能和手段,对教育过程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互动性较差。
挫折心里:对教师的角色缺乏认同,缺少被人尊重和承认的感觉,由此产生相当程度的心理失衡。
二、聋校教师应学会心理保健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基石。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无法完成学科中的教学任务和心育任务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其言传身教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灵,损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所以,聋校教师要学会心理保健,维护健康心理极为重要。
增强思想认识。心理健康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心理健康不但在学习上能帮助聋生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对聋生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心理失调的教师,对聋生心里的畸形发展起着刺激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心理行为有问题,只要积极维护,异常心里通过调控、咨询、治疗可以慢慢恢复。
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受主观态度的影响。积极乐观的人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渴望,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始终保持愉悦而美好的心境,并在教育教学中把这种心境感染给聋生。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因此学会淡泊名利,培养幽默感对教师意义非浅。
不断完善人格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健康,也有助于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马斯洛研究表明,具有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者大约只有百分之一。可见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弱点。为此教师要注意:首先要有信心、耐心与恒心。其次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第三要制定相应的矫正措施。第四要进行自我激励。
合理宣泄情绪,适当心理按摩。宣泄情绪是平衡身心的重要做法。社会生活纷杂矛盾,人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不良情绪,过分压抑就会导致自身消化、血液、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形成心理疾病。小法兰克•费那提博士指出:“绝不要把事情压在心里,应该使自己感觉流畅,最糟莫过于做个闷葫芦,最好把怒气发出来。”但是宣泄情绪必须讲究合理方式。如果教师情绪不佳,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乱发脾气,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立情绪。
“社会物质文明越发达,人们的精神疾病越多”。越是处在竞争强、生活节奏快的生活环境中越要注意心理按摩。心理按摩的方式很多,诸如逗笑、音乐欣赏、读书、养鸟、种花绘画、写作、下棋、旅游等。人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注意力被分散,紧张情绪被放松。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余,应注意多方面兴趣培养,修身养性,达到爽心怡神,强身健体的目的。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体现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因此聋校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素质对聋生的影响,积极进行心理保健,调控心理态势,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