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课中的小艺术
【摘 要】诵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是锻炼思维、陶冶性情、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打造高效的诵读课堂。而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小技巧、小艺术,往往能够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诵读 小艺术 自我设限 盖子 情境
优美的文学作品犹如薄雾笼罩下的山峦,含蓄、朦胧、典雅,令人心驰神往。而诵读,则是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去薄雾,尽显山的深邃,或巍峨、或秀丽、或富饶,激荡你的视野,悦纳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性情。因此,引领好学生“登山赏景”是诵读课堂的主旨所在。而能否“会当凌绝顶”,尽享“无限风光”,课堂中的小艺术举足轻重。
打开“自我设限”的盖子
在诵读课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同学明白文章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但被喊起来诵读时,语句从他们嘴里出来就全无跌宕起伏之感、缺乏感染力了。追问,他们大多会低低说一句:“老师,我不会!”而观其普通话、嗓音,基础条件都很好。再深入观察,发现他们基本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过分在意身边同学的感受,怕读不好别人笑话,怕感情用足了读出来让人瘆得慌。久而久之,他们就给自己定位,认为自己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诵读好。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那个著名的“跳蚤实验”: 往玻璃杯里放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地就能够跳出来,因为它能够跳的高度是自己身体的400多倍。如果在这个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跳蚤就会碰在这个玻璃盖上,多次重复以后,把玻璃盖拿开,你会发现跳蚤已经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它跳的高度正好是原来盖盖子的位置以下。在这个实验中,跳蚤是有能力跳出来的,而跳不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内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自我设限”。
很显然,这些同学“自我设限”了,早就给自己的诵读能力进行了定位,踯躅在这个“杯子”里不愿有所突破。我们要做的,就是助其打开“自我设限”的盖子。
首先是让他明白他的这种“自我设限”,帮他分析他的诵读资本(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不存在普通话的问题),让其放开自己,“豁出去”。其次是为其创设良好的诵读环境。提醒其他同学,要尊重别人,洗耳恭听,不要随便唏嘘,妄加指责,以鼓励、支持为上。最后,诵读指导具体到位,必要时逐字逐句示范、领读。稍有进步,表扬与激励跟进。同时要求其课后多加练习。如果仍然羞于表现,可在课后单独指导,先放声操练,再融合技巧要求,最终熟能生巧。
三步走来,“盖子”打开了,勇气出来了,同学们由衷地感觉到诵读的味道光临了。
进入“昨日再现”的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字诵读过程中体验情境,领悟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可见,“诵读”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在诵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中去,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要求的那样,“设身处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读出味道,受到熏陶,也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
要使学生走进作品,化用心理学中“冥想”的形式不失为一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冥想是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的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比如在诵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悟词人当时的心境,我要求同学们选择一个最舒服的身体姿势,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听我缓缓描述:
“你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你。你正和家人团聚,看着母亲、妻子欣慰、满足的笑脸你的心中溢满了快乐,你决定要好好陪伴他们一阵子。突然,皇上差人前来,命你即刻打点行装随其远行。你心里明白,此次一别,下次再回不知何时何刻。所以仓促之中,你不敢去看家人期盼的眼神与滑落的泪水就踏上了征程。爬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淌过了一条又一条河,你离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待我伴着音乐缓缓描述完全词意境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在我的要求下,同学们慢慢地睁开眼睛,有的竟然泪光盈盈。“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词人身心相离的痛苦!”“我觉得词中的风雪之声让人很烦躁,加深了词人对故乡思念的苦闷!”“这首词让人感觉很伤感、无奈,我认为诵读的时候要低沉、缓慢一些!”“‘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那畔行’我觉得应该重读,因为越往远处走,越突出词人思乡的痛苦!”……而之后的诵读,同学们很快进入佳境,“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除了推动学生打开“自我设限”的盖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者的情感能够为学生的诵读推波助澜外,诵读课堂上的实用小艺术还有很多。比如使用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可以是齐读、单读、对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诵读等等,促进学生的诵读训练;比如教师蹲下来,转变角色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相融合,同演绎,共发展,着力营造“师生共读”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学相长;比如读读写写,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小技巧、小艺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打造高效的诵读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黄文强.论“诵读”的必要《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25期
3、孙春艳.培养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指导[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