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钳加工一体化教学
摘 要:全国一体化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钳加工专业教学改革正待深入,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课堂管理,已是摆在钳加工教师面前的必解题。
关键字:学生为中心 六步法 工作页 提升专业能力
职业院校的一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已经由试点阶段过渡为全面辅开。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地完善、教师资源不断优化,在这样好的硬件条件下,如何才能上好一体化课已成为一体化教师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钳加工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是模具、装配、机修等机电专业的技能基础,在制造业中,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其开课的广泛性也不言而喻。但摆在钳加工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使得钳加工教学的一体化改革效果远不如气动液压、电力拖动等专业来得直观、有效。第一大问题是由于钳加工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典型的“脏、累、苦”使学生非常容易疲劳而想办法逃避练习。其次是钳加工技能需长期练习点滴积累,学生技能提升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学生对学习越发枯燥乏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踏着一体化改革的浪潮,如何才能在课堂贯彻改革要求,达到改革目标?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师要用好一体化课堂,学生要学好一体化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坚定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明确指出一体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框架,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被引领的过程中不仅能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还锻炼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之喜悦,从而能以更好的学习状态,拥有更强的信心进入学习。
二、贯彻六步法,灵活转变角色
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而一体化教学过程通常被称为“六步法”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计划决策、计划实施、检测控制、评价反馈。教师在这些环节中的角色也是变化的。在整个任务活动中学生都是主体,他们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习路线和要求搜集信息、自主探讨,完成的教学活动内容。明确任务时,教师是信息传递员把任务信息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学生;制订计划时教师是引导员,学生按要求完成计划,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引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计划决策时教师是协调员,不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决策,而是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决定正确方案;计划实施时教师是指导员,指出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不符之处并示范改正;检测控制中教师是观察员,观察学生是否能按要求自测自评、能否顺利组织互测互评并得到一致结果;评价反馈时教师是评委,组织学生做好评价总结并做好点评。以上各环节在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教师要能灵活掌握,自如应对。
三、研读专业课程规范,设计好工作页
一体化教学中工作页是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考虑综合职业能力,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对各知识点系统地梳理、分析和设计编写的引导学生工作的教学资料。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是一体化教学资源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建议学时、工作情境描述、工作流程与活动、学习准备、学习过程、评价与分析8个方面。
课程规范和学习任务开发已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学习内容分析要全面、透彻。由于钳加工专业技能提升的不及时性,应将工作任务分成阶段进行,教学进度宜先慢后快,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如锉削平面度,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平直状态,只能逐步提高加工要求,提炼出不同的形状进行分次加工,还能从评分标准入手,让学生对练习后的成绩充满希望。充分体现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应多设计科学的、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引导性问题,多用图片,多用表格,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到什么就教什么。各级学习目标之和要大于或等于课程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情境与企业岗位的差异,求同存异,提炼原理和实质,细致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做到企业与学校无缝对接。如钳加工原则的总结,让学生在加工时不断重复,温故而知新。又如划线时的排料要选用最优最省方案,体现开源节流。专业面广,提炼出新
四、完善自我,顺利转型
一体化课程把传统的好几门课程融合到在一起,由一位老师来完成。如钳加工《零件制作》就是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钳工工艺学》《钳工实训技能》等课程中相关的任务内容都编排在一起,一个教师要承担几个人的信息与技能,知识快速扩张,难免多而不精;而实训技能中包括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套丝、刮削及复合作业及常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刀具的刃磨、一般机械装配与维修、一般机床故障排除和试车调整等实训技能对理论老师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一体化教师对不同课题,不同学生,不同情境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都需要不断去摸索、总结和实现。只有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才能给学生传递精炼的信息,才能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
钳工的“万能”,正是源于渊博。因此,钳工一体化教师深知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应变,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2、《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3、《模具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