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日期: 2014/1/5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江市松陵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陈永清

摘要:传统的中职美术学科教学过于强调技能技法与知识的学习,注重模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克服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以利于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框框,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泛的、自由的“空间”。本文主要探讨中职美术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
  
   现代美术因受社会观念和媒体巨大变化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这也促使中职美术学科体系及其内部各个门类的概念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扩大着。聚焦课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
   一、融入自然,从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公式化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千篇一律是艺术创作的大忌。要使学生们从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公式化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融入自然。亲身感触大自然的美,并亲手描绘记录其现场感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使得我们现在记录事物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如数码拍摄、上网搜图等,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自然现场写生(动物、植物、风景等),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直接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细微探究周围事物,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从中发现事物中美的因素和其内在的关联性,并尝试从审美的不同角度完成每一幅写生画作,为使他们逐渐适应独立表达自我感受创造前提条件和发展空间。即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结合主题的编辑想象——运用美术创作、语言等方式加以表现——激发再想象与创作激情。此时,教师建议学生给毕加索赠言,说一说自己这节课后的真实想法。有的学生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觉得作品虽然不太好看,但他觉得毕加索一定是一个很爱创作的人;有的学生喜欢他画中表现的故事……这使课堂呈现出一个多样性地生动场景。
   二、利用网络搭建美术自主学习平台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在专题学习网站对学习内容的扩展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逻辑进行挑选与重组,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了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目标。网络平台支持的课堂教学,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电脑绘图软件完成的美术作品,摆脱了传统课堂中对绘画工具的限制。由于电脑作品修改起来极为方便,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电脑界面所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电脑绘图软件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都对学生的视觉有一定的刺激,这些诱因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思维,唤起学生投入美术创作的热情。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电脑教室中完成的作业由于具备较好的完成条件,如完成作品的辅助资料搜集、电脑绘图的效果等,学生能灵活运用一些网站中的图片及形象来帮助完成自己的作业,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大,得到的成就感也更多。
   三、深化“个性”空间,促进创作特征的形成
   观察中职生画画或美术创作的活动,你会发现,他们对周围景物的感知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不同中职生的眼里,太阳可以是蓝色的,小河里转动的小水车可以是方形的,或心形的。这就是所谓的“未受社会规范拘束时,所表现的创造性”,就是中职生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个性”特征。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尊重和引导的角度出发,使中职生的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创作“个性”得以保持和发展,促进中职生美术创作特征的形成。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习惯于用成人标准去指导和评价中职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中职生不同程度地失去他固有的天真、朴素的创作特征与“个性”色彩。受到规则限制的中职生失去了创作的信心,放弃了自己的创作活动。结果许多中职生作品带有强烈的色彩,他们的作品似曾相识而毫无创意,就更不要提什么创作特征的形成与培养了。所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中职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以便深化中职生的这种“个性”空间,促其创作特征的形成[3]。
   勤于思考,是营造“探究”氛围与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引导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欣赏后,进行讨论与分析。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能力而且敢于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接受多样性的结论,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对于创作思路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传统的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出于对大师作品的敬畏,在学生对作品有所质疑的时候,往往采取不予理睬或压制的态度;或因个人的喜好,强加给学生。长此下去,易使学生形成附庸教师的思维方式,使美术欣赏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欣赏课中教师向学生指出,每个人对作品的体验与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既改变了学生对作品能欣赏不够深入的现象,同时使学生学会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理性的评价与欣赏作品。
  
   参考文献
   [1]陶文中著. 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2-115.
   [2]洪琪,唐杰编著. 美术教育资源[M].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08:109-110.
   [3]孙慧霞,薛方明编著. 对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12:88-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