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改革及补充课程
摘要:本文阐述了为了实现主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同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学院对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实行了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级教学避免了大家齐步走,学生两级分化,即一部分学生对教学要求“吃不饱” , 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局面。使学生各取所需,既满足了考研及需深入加强理论学习学生的需要,也满足了应用班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分级教学;应用型;教学模式
针对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化工、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国开办自动化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39所,为了配合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其分成了“研究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工程研究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专科自动化专业五种类型。而“应用技术主导型”的自动化学科专业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求的,这也符合我院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分级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但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及内容,使得一部分考研及需深入加强理论学习的学生来说,对教学要求“吃不饱”,而对另外一部分理论知识只需够用的准备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来说, 出现了对教学要求“吃不消”的局面。这样就会出现大家齐步走,学生两级分化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提出了对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
二、基础课分级教学
学校注重基础课教学,教学计划设置合理,开出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并配置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注重基础课教学的另一方面,就是对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因才施教,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谓分级教学, 是指在现有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 打乱原有的自然班。教学按教学班进行,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等按照教学班来制定和实施, 给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平台,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促进学院学风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主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同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础课分级教学主要是在英语和高数课实施。比如高数分为A、B、C班分别授课。A班和B班的120学时不变,但A班的教学内容更广更深,更适合考研同学及需深入加强理论学习的学生。C班的学时较A班和B班学时有所减少,主要的原则就是使学生够用就行。通过基础课的分级教学,学生的英语能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得到相应的满足及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专业基础课分级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分级教学都只局限在高数、英语等基础课的分级上,几乎没有学校的分级教学在专业课中展开。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在专业课中实施分级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分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分级教学。自动化专业分级的课程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
下面以电路课程为例,说明A、B级教学内容的区别。电路A级和B级相比,理论学时A级多于B级,实验学时A级少于B级。提高班A级的学生在理论上,增加了“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拉普拉斯变换”等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其他基础理论的难度,为提高班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对于应用班B级的学生,加大了实验的学时,采取在实验室上课,学生可以边听边做,边学边练,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班的同学,通过电路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会使用示波器、电源、函数发生器等常用的工具,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技术应用打好基础;提高班的同学,通过电路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完整地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形成系统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与电气相关的技术设计、改造、创新等工作打基础。
三、分级教学补充课程
基础课分级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外,比如高数学时上也有所不同。高数C班的理论学时比A班和B班的学时少,为了使课程的总学时不变,C班的学生增加了一个补充课程。针对自控类专业(自动化、测控及电气控制专业)培养学生的特点,对应用型C班的学生开设了《工厂电气设备及制图》。本课程主要授课内容为继电器控制及autocad绘图,采取实验室授课,边讲边做,培养学生控制电路的安装能力、调试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等。
四、分级教学总结
通过学校对基础课的分级教学及分院对专业基础课的分级教学,避免了大家齐步走,学生两级分化,一部分学生对教学要求“吃不饱” , 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局面。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各取所需,达到了主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更深层次研究人才兼顾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彩云,陈忠.《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1期: 362-363.
[2]母丽华,李焱.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7期:178-179.
作者简介:
魏静敏(1979-),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东北大学在读博士,现为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控制工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