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
虽然以前在上学时期也曾学过《论语》中的一些名句,也曾了解其中的意思,但因为没有对《论语》产生真正的兴趣,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论语》的精辟,因此认识得很肤浅。参加了宝安区国学骨干教师培训后,在教授们妙趣横生的讲述中,在教授们激扬文字、谈论国事的谈吐中,我真正领略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参加培训之后,我开始到书城去搜集大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特别是孔子的《论语》,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读完《论语》之后,我认为确实如此。虽然孔子是一位几千年前的古人,但他人格高尚,思想既丰富又深刻,其思想高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认为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君子能始终坚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共同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孔子确实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替代。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论语》是集合了孔子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篡成书,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古人又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这薄薄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点明了人生的真谛。纵然千年时光流转,但《论语》的光辉却永远照耀着我们,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践行。
《论语》共有二十篇,分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等篇章。每一篇、每一章之间没有密切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每一篇的题目只是截取每篇的开头两三个字而来,并不能涵括本篇的内容。全书共512章,1000多条单句,内容涉及孔子的为政思想、学习理论及教育教学思想、伦理思想等方面,其中还有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论及思想。下面我谨从四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 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向往的是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他认为,统治者应以自
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去感化人民,使人民追随他,而不是简单地以强迫或压制的手段来使人民屈服。
《论语•为政篇》中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在它的周围。在这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意义。《论语》中又写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第一句的意思是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端正。自己带头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呢?这里孔子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正道而行。第二句是说: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人呢?您想把事做好,百姓自然就会好起来。这里孔子强调以德善治民的力量。第三句是说:当权者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执行;当权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这里强调的是当权者行动的示范作用比行政命令更有效。第四句是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免去杀戮了。”这句话说得确实正确呵!这一句进一步反映了孔子以德治政胜于刑戮治政的思想。孔子还说:假如自己的品行端正了,那么处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假如自己品行不端正,那又怎能使别人品行端正呢?意思是为政者治政,要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天下。孔子还强调尊崇五种美德,去掉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他所说的五种美德是: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老百姓不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图财利;态度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孔子说的四种恶政是:事先不进行教化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事先不告诫而要求立即成功,叫做暴;命令下达得晚,又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给人东西的,却很吝啬,叫做小气。孔子认为“五美”的核心是廉洁奉公、不扰民;认为“虐、暴、贼、吝啬”等“四恶”皆可以乱政……
看到这里,我真是感慨万千。孔子不愧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伟人,他极力想推行的仁政确实令人向往。他主张为政者的道德示范作用,认为要管理人民,为政者的德是首要的。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某些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们。他们手里有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后,想的不是如何为人们谋福利,而只想着如何为自己建设安乐窝,想着如何把国家的钱、人民的钱搜刮到自己的口袋里,这就是德出了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德不可靠,那么他就很难让别人信服,也不可能诚心诚意地带领人们奔向幸福生活。一个有德无才的人是一个庸人,而一个无德有才的人则是一个恶人。他更可怕,因为他的才能越大对人们的杀伤力就越大。我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让管理者们认真学习《论语》是很有必要的。
二、 孔子的学习理论及教育教学思想:
在学习理论及教育教学思想方面,孔子也有自己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
我们首先来看他的学习理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
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实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孔子的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学习的方法是要不断地复习旧知识,同时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二是学习是很有乐趣的,只要我们有兴趣,就能乐在其中。孔子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不求太饱,居住不讲究舒适,办事勤快,说话谨小慎微,到道德高的人那里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孔子以安贫乐道、敏行慎言、孜孜求道的君子为典范,教人求学之道。孔子特别推崇自己的弟子颜回,认为他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颜回住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一日三餐的食物只有清水和馒头,但他不怨恨、不气馁,很快乐,每时每刻只想着学习,孔子认为这就是好学的典范了。确实是啊,颜回在未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仍能快乐、勤奋地学习,这比起那些生活条件很好但却不思进取的人不知强了多少倍!我们应以此为动力,在任何时候都不懈怠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还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说告诉了这一点,就有所领悟而知道另一点。这是孔子总结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即学习知识后要学会灵活运用,要推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更是耳熟能详,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另外一些好方法,值得我们认真记取。而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朝闻道,夕死可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名句更告诉了我们对学习对学问应该有的正确态度。这位圣人认为,治学中应持有一种踏实的学风,不要回避自己不懂的问题,而要勇敢地面对;对“道”要有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要矢志不渝。从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看到了他之所以成为“孔圣人”的原因所在。
其次我想谈谈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了许多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今天仍有重大意义。在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处于思考之中,急于解决而又尚不得解决之际。悱是指学生有所思考,尚未成熟,欲言而又无法表达之际。孔子认为,只有当学生学习处于这样的时刻,教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要过早地包办代替。孔子的启发诱导有两个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时机,二是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这对当前的新课改仍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他还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以方形的四角为比喻,强调教师只须讲清其一角的道理,要学生以此推知其他三角,即“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旦掌握则受用终身。语文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转变观念,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只需接受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为主导,教师给以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这刚好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由于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启发诱导的原则,所以他的许多学生往往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出色者“七十有二人”。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认为,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而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平时很注意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掌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察方法,即看其现实的表现,再了解其过去的经历,还要考察其将来的志向。这样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为孔子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当然,在我国现行的大班制的情况下,要做到如孔子这般详尽地了解学生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还是能够做到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允许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承认和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表现,同时也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表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对“为师之道”作出了注解。孔子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而教师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只有老师能“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确,教育作为人生储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想抱着几年师范教育的资本而不注重不断学习的教师是注定要被社会淘汰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经典教育论著,学习最新教育理念,学习最新专业知识,尽可能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才可能高屋建瓴地进行教育教学,才可能在自己有常流水的基础上给学生一杯水。其次,孔子认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每位为人师者都能有这样的感情,就肯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更不会有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情况出现。孔子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在真理面前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在教育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反对学生盲目服从老师。第三,孔子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没有身教的言教是空洞的说教,失掉教育的力量。教师往往被学生看作是真理、正义的化身,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了孔子的教育经验后,我们教师更应该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误人子弟。
三、孔子的伦理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包括仁、君子之道、修养、孝、礼、诚信等几个方面。他认为“仁”为最高的道德,视“孝悌”为本,视“礼”为规范,视“忠恕”为一贯,视“中庸”为准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认为,不尊重“仁”,则视“礼”、“乐”为无;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正确地对待“礼”、“乐”。孔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仁”,就是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一定要按仁办事,强调“仁”为万德之首。
孔子还特别强调诚信,认为诚信应在一个人的修养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必须坚决。他的这些观点从“主忠信”、“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贞而不谅”等句子可看出。孔子的这些伦理思想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正是针对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现象,早在几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道德建设规范,旨在矫正某些人已经偏离的道德线,使中国可以不负“礼仪之邦”的美名。
孔子的伦理思想当中的“孝”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还指出了不但要供养父母,还要时时有孝敬的心才能真正称之为孝。他说:现在所谓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能孝敬父母,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句话能让当前社会的许多人都如雷贯耳、大梦初醒。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科技发达了,人们比以前更忙了,于是有很多人在忙赚钱、忙孩子的同时却独独忘了看望父母。虽然父母受到了我们的赡养而衣食无忧了,但物质并不能代替父母的精神需求啊!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父母,则更需要儿女的探望。而当今社会中的子女不赡养父母、子女与父母打官司等现象就更令人震惊了,对照《论语》中的“孝”,这些不肖子女情何以堪?!我认为这些子女急需补上《论语》这一课。
四、孔子弟子的言论及思想:
在《论语》中还有孔子弟子的言论及思想,如子张回答子夏门人的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意思是说,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人;夸奖好人,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贤人,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和我交往,怎么谈得上我去拒绝别人呢?这句话说明了“有容德乃大”的处世道理。又如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听到一个国家的政事,是他问别人,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先生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这五种态度得到的。其实这五种态度恰恰是孔子个人形象的真实描摹,进一步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风采,令人感动。
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历代文人义士都尊崇孔子,如汉代司马迁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封建社会也一直把孔子奉为“万事师表”、“孔圣人”。而记载着他的光辉思想的《论语》则被世人誉为“东方的圣经”。我认为这个赞誉是当之无愧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轫,是中华民族道德与智慧的结晶,是一面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和品性修养的镜子,它对中国人思想系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认真研读《论语》,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积极传播其中的精神大义,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