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

试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

日期: 2010-11-29 17:44:2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全民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论文关键词:全民教育思想;孔子;有教无类;区别;渊源
   200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个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这是国际教育界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孔子对全民教育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作者认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紧密的历史渊源。
   一、全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
   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反贫困计划和经济振兴计划来对待。亚太地区于198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建议。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这标志着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进入21世纪以来,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之一(另一个是终身教育思潮),它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全民教育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第三,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目前,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生畏的问题:环境的普遍恶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等。教育,尤其是面向所有个体的全民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民教育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其基本内涵就是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它要求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必须。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及其基本内涵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经济上,铁器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工具得到质的改进,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经济关系为体、脑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可能。在政治上,春秋时期,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政治的多元化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瓦解,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也受到破坏。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士”阶层逐渐兴起,官学逐渐衰退,私学大量出现。孔子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独领风骚,他首创私学,并历史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文化下嫁”即文化知识传播与民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有教无类”内涵的解释,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见解。合理的解释主要集中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即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民族、种族,没有“夷夏之防”。有人统计过孔子弟子的籍贯,计有鲁、齐、卫、晋、秦、蔡、吴、宋、薛、楚等国。其中楚国在当时被称为“蛮夷之邦”,孔子弟子中的公孙龙和秦商就是楚国人。孔子甚至还欲居“九夷”施教,认为他的教育在“蛮夷之邦”也能行得通。第二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贫富,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份论”。因此他所接收的弟子不分国籍,也不分政治经济地位,既有大贵族子弟如司马牛。也有称之为“卞之野人”的子路和“在缧绁中”的公冶长,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不仅有形同乞丐者,甚至还有犯人和大盗,更没有任何年龄上的限制,既有年长的冉耕,也有年幼的曾参。
   无论从以上哪种解释去理解,“有教无类”均可与教育对象产生直接的联系。无论怎样解释,都不可能脱离孔子的办学实践去做出结论。时人南郭惠子的慨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苟子•法制》)就是明证。孔子“来者不拒”的办学实践是不争的事实,它对冲破“学术官守”的局面和顺应学术下移的潮流,对于教育对象的扩大化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合。而“有教无类”限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和教育阶级性的要求,虽然极力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仍把女人和社会底层的奴隶排斥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这一教育主张的一大缺憾。所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有类”,是有条件的,而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全民教育和“有教无类”的要求也有明显不同。全民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全民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全民教育内容丰富、对象复杂、形式多样,要求教学方法依具体情况而不断变化,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远程教育的空前发展,使全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向开放性方向发展。还有,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全民教育必然要反映自我教育、自主学习方面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而2500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办学实践上主要是个别教学方法的运用,相对于当今的全民教育而言明显有方法单一、机械的缺陷。
   第三,从教育目的来看,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所以,全民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的普及和成人扫盲,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从而使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成为可以实现的理想。但是,全民教育拘泥于普及教育,它放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治国处世之术的“士”和“君子”。孔子毕生的理想是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退而求其次去创办私学。所以,不难理解孔子的教育目的仍然是“学而优则仕”。孔子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按照自己既定的以“仁政”治国的人才标准去培养有治术之才,这不能不说具有浓重的等级色彩。这与全民教育思想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有根本区别的。
   最后,从教育内容来看,全民教育思想作为代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越来越与终身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方面体现出无所不包的广度。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服务于其培养统治阶级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其教育内容也受到很大限制。孔子教育内容的基本内涵是四教:文、行、忠、信,课程设置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设置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主张以德治国的孔子,毫无疑问会把德育内容放在首位。孔子的思想总体中“仁”为基本内核,“礼”为表现形式。所以,《论语》中许多篇章记载的都是孔子对弟子提出的纲常、礼仪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文化思想根源。所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内容相对于全民教育思想的要求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历史渊源
   尽管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时间跨度上相距甚远,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上是相通相合的.全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首先,在教育对象方面,全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无类”都体现了教育对象扩大化的基本追求。二者都有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都致力于是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获得学习的机会。二者的区别只是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不能不顾历史条件的限制去要求孔子提出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全民教育思想。二者的差别只处于相对意义的层面。实际上,处于现代社会阶段的全民教育思想也有理想化的成分,人类目前还不可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基本相同的受教育机会,甚至不能保证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是孔子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甚至未来人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单一,只能实施个别教学,但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孔子很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主张学思结合,提倡复习和练习,还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都可用从《论语》及其它儒家经典中找到大量的例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瑰宝。现代全民教育思想在凭借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要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
   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地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2卷,150页)我们不能因为孔子没有提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全民教育思想而忽视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孔子教育奖”命名全民教育领域国际奖项的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