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辨异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辨异

日期: 2012/9/1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 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方法长期混同,有必要加以辨析厘清。比喻论证以比喻修辞为前提,在论说文中辅助说理,其功能是生动形象地论证事理,论证形式为异类相比。不同的是类比说理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其功能是由已知推论未知,论证形式是同类相比。
   [关键词]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说理功能;论证形式
  
   2011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卷选用了苏轼的《稼说》,文后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分析。所给的参考答案为: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人才的道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教参转引黄季耕1999版《中华历代名文评赏》:这是一篇带有寓言性的传记散文,作者借种树之理寓托政治主张。[1]“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寓言包含有比喻的成分,它由比喻发展而来,是一种扩大了的复杂的比喻,它们都是用一个浅近的具体事物,去比拟另一深奥的抽象事物或事理。” [2]鉴于寓言和比喻的关系,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与此相似,《稼说》也当如此。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各执一词的争论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既然涉事高考,又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二者的异同辨析厘清,以免教学中各行其是。不揣浅陋,尝试为之。
   比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修辞方法,即运用形象思维,找到与此事物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具体且为人熟知的彼事物来描述或说明此事物的特征,力求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书籍,喻体是阶梯,本句的主旨是说明书籍有助人类进步这一特征,有了“阶梯”这一比喻,使得书籍的这一特征比较形象。而类比是形式逻辑中的一种推理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3]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有这样一段话:“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斯托夫人和居里夫人都是一个小妇人,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斯托夫人的作品引发了一场革命,据此可推知居里夫人的发明也引发了一场科技界的革命。修辞旨在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喻的运用与否主要关涉的是文章的生动与精彩与否。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写作学上的应用表现为思想是否明确,表达是否合理。由此可知,比喻和类比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本是泾渭分明的,所以会混同起来,是在论说文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是只停留在形似上以达到描述上的形象生动,而是表现为本体和喻体在理似上达到使说理通俗易懂的效果。这样比喻和类比就同为说理论证的方法,又加之比喻和类比的构成前提都涉及到两个(组)事物的比较,因而产生了混同。因此要想区分二者,重在把握二者在说理功能上的不同,进而便可把握二者在论证形式上的不同。
   从功能上来看,比喻论证的功能是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类比论证的功能是由已知推出未知。比喻论证实则是比喻修辞在论说文中的应用,因此仍然保留比喻修辞的功能,即形象生动地描述说明事物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在论说文中,比喻论证要形象生动地阐述一个抽象的事理。正因为事理比较抽象,所以为之寻找一个与之有相似点的形象的外壳,使人能通过这众所周知的具象事物间的关系事理进而理解所要阐述的抽象的事理。比喻论证实则是辅助说理,论证的过程不推出任何结论。与此不同的是,类比论证是根据本体和类体间的已知相似性,进而推出类体也可能具有本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即类比论证的过程一定有一个由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其功能是由已知推论未知,尽管所推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是需要实践检验和论证的,但因为有本体和类体的相似性做前提,所以所推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有一定的说服力。例如:
   1.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以上二例中,例1是类比论证,例2是比喻论证。例1中恩格斯的这句话旨在阐明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伟大贡献,其中隐含着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推论过程。达尔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也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生物学领域是前所未有的发现,马克思的的发现在社会学领域也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可谓社会进化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仅引发了生物学的革命,也解放了人类的思维方法,引发了认识论的革命,意义非凡,由此可推知,马克思的社会进化论不仅引发了社会学的革命,在改变人类认识自身认识社会的思维方面,也同样意义非凡。正是有了马克思和达尔文的相似性的比较,才有了这个隐含的推论,也正因为可以得出这个隐含的推论,恩格斯才得以据此对自己的亲密战友马克思的贡献做出高度的评价。例2中本固才能木长,源浚才能流远,这是非常通俗的、具体的、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其中蕴含之理为:事、物之兴重在正本清源。德厚才能国安正是此理。有了对本固木长、源浚流远的认识,就非常容易理解德厚国安这一治国思想。且两者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非前提与结论的关系,魏征如此说理,通俗形象,且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说是比喻论证。
   从形式上来看,比喻论证是异类相比,重在喻,类比论证则是同类相比,重在比。形式上的不同由二者功能的不同所决定。比喻论证的功能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所以构成“比”的二者应是“喻”的关系,即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一定是异类事物,且二者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方可构成比喻,方可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若是同类相比,非但不构成比喻,也达不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如:1.他又瘦又高,俨然一根电线杆。2.他又瘦又高,和他爸爸年轻时一模一样。例1中的“他”和“电线杆”性质不同,但在“又瘦又高”这点上又有相似点,且“电线杆”通俗具体,如此比较,使得“他”“又瘦又高”的特征得以形象地呈现。而例2中的“他”和“他爸爸”则属于同类比较,“又瘦又高”的特征是属于他们父子二人的特征,不具有代表性,更谈不上生动性。同样,用比喻来论证事理,也要求本体和喻体是异类相比。荀子的《劝学》是比喻论证的典范。荀子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喻学习的重要性,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喻借助学习助人进步,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喻学习重在积累,用骐骥、驽马、金石朽木喻学习重在坚持不懈,用螃蟹、蚯蚓喻学习必须专一。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学习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颔首称是。而类比论证的功能是由已知推论未知,本体和类体的相似性是推论的前提,尽管所推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需要论证,但在论说文中主要是依靠其合理性来达到说理的目的,合理性越大,说服力便越强,而较大的合理性来自于推论前提中本体和类体较大的相似性。而只有同类相比,才可能存在更多的相似性。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王都是齐国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握有重权,都有三妻四妾和大量攀附之人,正因如此,邹忌才想到用自己美于妻私、妾畏、客求来推论齐王蔽于宫妇左右私、朝廷之臣畏、四境之内求,齐王也因此连连称善。邹忌的讽谏成功全得力于自己和齐王诸多的相似性。
   鉴于以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不同,我们再来看一下2011年的这道高考题目。首先分析《稼说》。苏轼写此文旨在勉励张琥和弟弟苏辙:君子致力于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苏轼开篇先谈及稼事。富人之田美而多,因此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地力便能得以保全。又因为富人的粮食足而有余,因此耕种和收获都不违农时。所以富人的庄稼长得好,产量高,籽粒饱满可长久存放。相反,穷人人多田少,所以寸寸取之,日夜望之,充分耕作,因此地力枯竭。又因为口粮难以接济,所以常常晚种早收。所以穷人的庄稼长势不好,更谈不上好收成了。富人种田与君子为学是异类相比,类不同但理同,即博观才能约取,厚积才能薄发。种田一事可以生动形象地诠释君子为学之理,二者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非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据此判断所用手法为比喻论证,而非类比论证。同样《种树郭橐驼传》用种树喻治人,异类相比,形象生动,是比喻论证。
   笔者据此题质疑时,有同事赞同两文的手法都是类比论证,理由是无论种田与为学还是种树和治人,所比二者的道理相似,是道理和道理相比,所以是同类,因此是类比论证。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比喻论证便不复存在,因为在论证的过程中,理似恰是比喻论证构成的关键条件。恰如作为修辞格的比喻,本体和喻体的连接点即是在某个特征上的相似点,如: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水和珍珠晶莹剔透的特征相似,月和弓弯曲的形状相似,我们能因为两者特征上的相似而据此认为露水和珍珠、月和弓是同类比较而否定其二者的比喻关系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理似而认定种田与为学、种树与治人是同类相较而得出类比论证的结论。此外,也有研究者根据类比推理在提出科学假说方面的应用,认为类比推理既有同类相比,如生物学家施莱登根据植物细胞有细胞核的事实推论动物细胞也有细胞核,也有异类相比,如造船工程上模仿海豚的身体形状和皮肤构造来制造高速潜艇,据此提出比喻性类比推理之说。[4]笔者认为,由植物细胞核到动物细胞核的推论过程属于类比推理,因为二者同类,具有生物学属性的诸多相似点,所推出的结论尽管需要论证,但思维过程具有较大的合理性。而从海豚到潜艇的发明尽管在实践上取得成功,但其思维过程不属于类比推理,因为海豚和潜艇不属于同类,二者不具有本质属性的相似性,因而无法完成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类似的科学发明有很多,如由变色龙到迷彩服,由鸟到飞机,由蝙蝠到雷达,这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的启示,期间当然有大量复杂的思维过程,但似乎难以找到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既然不存在异类相比的类比推理,那么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无论在功能和形式上都还是泾渭分明,不宜混同的。
   粗浅之见,不敢奢望引起共鸣,若能引发争论,当不胜欣慰!
  
   [参考文献]
   [1]王铁仙.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语文(一年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51.
   [2]李守卿.比喻与寓言辨析[J]. 文学教育(中),2010,(2):60.
   [3]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86.
   [4]彭少峰.谈比喻性类比推理[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4):3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