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职生创业动机培养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职生创业动机培养的意义

日期: 2010/5/31 浏览: 2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 江 宁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生创业教育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如何培养、激发高职生的创业动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深入研究。在高职生创业动机培养过程中,借助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了解自身所具备的创业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创业动机,从而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高职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1 背景
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是指独立地开创并经营一种事业,使该事业得以稳定发展、快速成长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创业也是一种创造不同价值的过程,这种价值的创造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付出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金融、心理和社会风险,并能在金钱上和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到回报。

学海网

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继学术、职业技能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种能力。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创业教育,鼓励高职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对于整个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
2 高职生创业动机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创业动机概述
人的有意义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动力,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使有机体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使有机体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到选择的活动得以完成。一般而言,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即以该活动来命名。参与创业活动的动机称之为创业动机。
总体来说,创业动机对于创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必须有志于此,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尤其当学生在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别不大时,创业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生今后是否创业以及创业的结果至关重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是高职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2.2 高职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倡导和鼓励。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业也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生产、经营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正在呼吁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创业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职业素质和创业素质并重,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瓶颈。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单靠国家来缓解。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方法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学生创业动机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上的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创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毕业生自主创业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节省更多的社会资源。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一种程度的主观评估。这个理论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