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备课的要素结构

备课的要素结构

日期: 2010-5-31 3:32:5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 燕

[摘要]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当前教师备课结构中应具备的六大要素。即: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作者认为,教师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教学方案更趋科学合理,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关键词]备课 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备课必须具备以下六大要素。
  一、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

学海网
作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接受能力或一无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一是了解班级基本状况。二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三是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四是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五是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六是了解学生动态变化。
  二、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六个环节。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重点很容易依据教学内容被确定。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则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六是掌握教改信息。只有掌握最新教改信息,吸纳现代化教学理念,丰富整体教学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转化最新教研成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而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备课中利用教辅资料应掌握四项原则:
  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学、艺术及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
  3.对引入教学资料中的观点,事例必须严格考证,使之科学、实用、可信。在内容上紧扣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避免错误,避免空洞。
  4.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学海网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既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还要掌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
  2.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5.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不繁琐抽象。
  6.巩固性原则──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不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情化。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二是讲授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迷茫或疑惑时,教师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教学整合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工具经历着三次变革。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