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刍议
摘 要:培养职校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欣赏是培养审美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有效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美育手段中的音乐教育在完成全面教育中的美育任务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它在完成美育任务上,尤其是在培养职教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是培养职校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声音,甚至是噪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更不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教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也好,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的因素,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音乐一开始,学生突然从不怎么安静的课堂气氛中竖起了二只耳朵,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迷人的景色中。学生听完之后还要求在听一次,并且有的学生边听边不停的打拍,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如:利用学校配备的电视,让学生适当的看一些音乐节目,尤其是点播的歌曲,演唱者声情并茂的表演,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有的随着音乐唱起来,有的边唱边打拍,这样同样能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兴趣就得到了培养,即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
音乐欣赏是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中逐渐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1、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欣赏音乐是以学生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受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以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曲式的听辨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那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欣赏可培养职校生对美的评价力
从远古到新时代的今天,在音乐作品中,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正邪不明。前几年,社会上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不堪入耳的格调不高、艺术性较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职校生误以为这就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此学会这些,只是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中的内容美、形式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3、音乐欣赏可以培养职校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音乐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描写具体的情节故事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和概念。那么,音乐是怎样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表达的感情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这就是说,音乐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感受。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有的学生从个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于是悟出“要做生活的强者,就不为命蹇时而气馁,反而要扬弃风帆,与命运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美满幸福的彼岸”这样的哲理。再例如:《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这是一首描写飘洋过海的游子们远在他乡对祖国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的抒情歌曲。在我们的职校生欣赏完后,肯定会被那种热爱祖国的感情所吸引,从而联想到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驰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一观点出发,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