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音省略现象分析
汉语同音省略现象分析
赵忠江 於泽明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16029
锦州,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提要 同音省略在语言应用中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之一,它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物。本文通过一些实
例,从具体的现象中找出同音缩略语,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同音省略现象产生的
动因和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对一些表面看来复杂的句子的语义现象做出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 同音省略 同音隐现 动因 形成机制
An Analysis of Haplology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bstract: Haplology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found in linguistic practice; it is a product of the linguistic principle of economy. This thesis draws on and analyzes case examples and specific instances of haplology in Chinese.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and agents that have spurred on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presen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certain sentences that seem complex at first glance.
Key words: Haplology, emergence and ellipsis, agent, formation mechanism
引言
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能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的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马尔丁内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语言经济原则进行阐释,并且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所要论述的同音缩略语和语言的经济原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或者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使语言处在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完成交际的前提下,达到相对的平衡和稳定。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在同一个词或句子相邻位置出现同音成分以达到能够让读者清晰的了解句子的意思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通常在两个同音成分之间插人某个不同的音或者在复制某一音节过程中改变某个语音特征,这样就不会给读者带来模糊的感觉倒置不能正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同音省略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把处在相邻位置的同音语素省略一个,但是并不影响想要表达的句子含义,并且能够达到简洁的目的。例如:汉语中的“自行车钥匙”和“中医院”是“自行车车钥匙”“中医医院”中省略了同音语素“车”“医”。同音省略在许多语言中都存在,但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同音相邻的现象有些是可以省略的有些是不可以省略的,并非所有都能采取省略手段,在不同的语境的影响下,同音省略具有隐现性。在使用省略方法时分必须、可以和不能三种情况。例如:“我问他他喜欢吃什么水果”这句话,当两个“他”同指时,省略是必须的;当两个“他”不同指时,省略又是决不允许的,这是必须和不能的情况。又如,我们既可以说“中文系系主任”,也可以说“中文系主任”,这时候两个同音的“系”字省略就是可以的,但是又并不是毕业省略这个同音字的。Golston(1995)的观点认为,句法因素地位高于语音因素,语音限制只能帮助在多个合乎句法条件的结果中作出选择,而不会允许某个不合句法条件的结果输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汉语。之所以同音删略会有必须和可以之分,而在某些情况下,同音删略又不被允许,正是因为句法语义制约要先于语音制约起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满足句法语义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及经济性原则又会自动地根据语音的韵律、节奏重新构建词汇及语法形式,因此同音省略就会成为必然。
一 同音缩略现象在复合词中的体现以及其划分形式
同音省略是词汇应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汉语是一个复合词较多的语言,而汉语中的同音缩略现象常常出现在复合词中,但是要注意同音省略应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和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有些同音省略现象存在着随意性,没有规则可依,区别性和表义性较差,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不能随便对复合词进行同音省略,省略后有些复合词表层结构往往是多义的。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句子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概念,王希杰则认为不仅句子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有些复合词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一致,而有些复合词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则相异。
有些复合词表里一致,而有些则表里不一,所以在分析复合词时,不能将两者混淆。
对于那些存在同音缩略现象的词语进行划分的时候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存在着不同。例如:在“大学学生”这个词中存在同音字,将两个同音字进行省略得出“大学生”一词,那么在对这个词进行形式划分,可以出现两种划分结果。即“大‖学生”和“大学‖生”两种切分形式。前者是用形容词“大”来修饰名词“学生”,表示年龄大的学生;而后者则是用名词“大学”来修饰语素“生”(生是指学生),这里“大学生=大学学生”省略了同音语素“学”。这两种切分方式在语义上截然不同,在常用的言语形式中,人们更偏向于后者。但在一定语境中,这两种切分形式都符合语法规则和语义表达。还有些同音省略词语按照不同位置切分后语义相同。例如“外交部长”一词组,无论切分为“外交‖部长”还是切分为“外交部‖长”其语义都是外交部的第一负责人,两者语义相同。但是也有些同音省略词语由于受到语义限制只有一种切分方式。例如“外孙女婿”,按照上面划分形式可分为“外孙女‖婿”和“外孙‖女婿”两种。后者因为外孙是男人,他不可能有丈夫(女婿),所以后者的划分不成立。前者“外孙女‖婿”是把复合词“外孙女女婿”中同音语素“女”省略了,他们的表层结构是外孙女婿,深层结构却是外孙女女婿。
无论是从语义习惯性理解上,还是形式上的常规习惯划分看,人们在对同音省略进行结构划分时都选择第二种形式,即省略成分所处的位置始终在最后一个语素之前。例如“天主教堂”的划分形式应为“天主教‖堂”,省略原型则是“天主教教堂”;“教务处长”的划分形式应为“教务处‖长”,省略原型是“教务处处长”。这种规律性有利于人们对同音省略的语义理解。
二 同音省略现象的隐现问题
无论在词汇中还是在句子中都存在同音省略现象。同音语素有时在句子表层省略,深层隐藏,这样的例子如上文所述。有时还可以同时出现在句子表层结构,不需要省略。例如:
在这个写字间里,有一个培训机构他们搬进来的第一天,将将办公室内部墙壁的颜色由红色粉刷为粉色。
将将教师弄脏的同时给我举报出来。
难道二十多年还不能得点经验教训?学一点乖吗?文艺事大不可为,希望在五十年后,在我,在我们死后许久,或可有有勇气的,有真知灼见的人们。
例中的两个“将”不能删去,可以同时出现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因为这两个“将”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表义功能。前一个“将”是指“将要,即将”表示时间;而后一个“将”是与后面的动词“取”连用”指“把……改换”,所以这两个“将”可以显现在句子结构表面,不需要省去。例中两个“将”都可以替换成介词“把”。例中两个“有”都是表示存在的动词。这两个同音同义位置相邻的词语之所以不能够省略是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结构层级上。例中的第一个“将”与人同层,共同构成介宾结构,而第二个“将”是修饰“人”的定语从句中的一部分,比人低一个层级。例中的第一个“有”是主句中的谓语动词,第二个“有”则又低一层。由此,结构上不同层的词语不能进行同音省略。
三 同音省略现象产生的动因及形成机制
关于同音省略现象的产生,我们可以从语言经济原则、语言简约化原则、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境制约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语境制约
在交际中,人们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意思,能省则省,但是也要遵守一个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释话人如果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切的理解所谓的同音省略时,就是不成功的同音省略,比如二班长,这个词组是二班班长的同音省略还是排行正负班长中的副班长呢?这就是一个有歧义的语言现象,那么这样的现象算不算呢?同音省略呢在具体的语境下,在一定的人群内,歧义就会消失,比如一个班有正负两个班长,战士们习惯称呼他俩为一班长二班长,那么这个二班长就没有歧义,只要周围的人都认可就不能算作是歧义。而在整个军营当中,诸多的班的正班长,即一班班长二班班长也可以用一班长和二班长表示。
(二)语言简约化原则
语言简约化原则是Levinson在1987年所提出的社交经济理论当中的概念之一。简约化原则的观点是:人们在言谈对话当中,一来:为了达到语言传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用最接近的说法,也就是差异性最小的说法来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二来:为了掌握发言权就必须使用最短、最有力的说法来表达,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传达信息的任务,进而掌握发言权。三来:为了社交礼貌或社交互动,言谈的隐含性随着双方关系而调整,也就是说言谈言语形式的长度与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成正比,关系越近言谈形式越简约。在向自己亲密的朋友介绍时,我们可能这样说:“这是市长”,向远方的朋友介绍时,我们往往会说“这是锦州市长”,向陌生人介绍时,我们可能要说的更明白一些:“这是辽宁省锦州市市长”。
(三)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最早是由法国著名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提出的,此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之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于语言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语言经济原则的基本概念是:语言活动存在着从内部促进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以及人在生理上(体力上)与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多行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与表达的语言单位(指符号、音素);而人在各方面表达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是比较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继续不断地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
惰性是人类的特性之一,在日常交往中,人的潜意识促使人们用最简洁的词句和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而词句的长度和信息传输率之间形成反比关系:词句越长信息传输率越低;词句越短,信息传输率越高。在表达相同信息量的前提下,人们当然会选择尽可能短的词语。同音省略是两个词的组合,如共产党党员、教育部部长,人们千方百计地缩减词语的长度,这样的词组又偏偏出现前一个字和后一个字相同的情况,人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去掉一个字并不影响彼此的交际,那么同音省略自然被人们青睐。
参考文献:
[1]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 丁秀菊.缩略语产生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3] 刘园婷.从“大学生”看语音省略现象[J].现代语文,2007,(8).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赵忠江,男,1968年9月 ,辽宁锦州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於泽明,男,1979年12月,辽宁锦州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汉语同音省略现象分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