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学质量分析与教学改革研究

教学质量分析与教学改革研究

日期: 2010/5/31 浏览: 10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美丽

摘 要: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在日常授课、考试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英文资料的翻译,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包括教学目标定位、大纲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改革研究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计划的深入探讨,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中提出的“重视基础,加强实验,计算机、数学、外语不断线”的指导思想在建立系列课程时应该提倡[1]。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

学海网
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培养目标有这样的论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较快,要求学生对该专业的技术前沿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为熟练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常用的专业术语的含义和习惯表达方式;(2)对计算机英语这种科技文献的体裁和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并能够通过熟练阅读英文科技资料获取新的知识;(3)进行汉英科技翻译和简单写作。本文将通过教学效果来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2 教学质量现状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可以从课堂教学、考试答卷、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从课堂教学来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反映课堂气氛沉闷,呈现出教师只是讲、学生只能听的僵化局面。相对其它课程而言,专业英语课堂虽然比较安静,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课上看其它书籍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专业英语的考试成绩基本上与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一致,即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就高。从试卷作答的情况看,学生对死记硬背的专用术语掌握较好,而对来自日常用语、旧词生新意的一词多义及构词法的掌握有所欠缺。就英译汉部分的作答而论,对接触过的内容,学生基本能反映原文意思,但是由于对汉英两种文体不同表达习惯的了解不深入,所以翻译不够流畅,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陌生的资料,大多数学生的翻译不能准确反映原文意思。
英文技术资料的汉语翻译以及毕业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是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翻译质量的好坏能直观地反映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论文的评阅和审阅工作,发现目前学生翻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词汇的翻译很机械。对一些词义的理解并没有融入到上下文中去考虑,更谈不上比较、判断、润色、加工。解决问题的手段比较单一,仅借助于电子词典来完成翻译。
以上三个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表明,学生基本完成了前面提到的第一项学习目标,距离第二项和第三项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3 原因分析
3.1 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
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课堂缺乏学习氛围,这是导致以上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2]。再加上学生中本已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专业英语学习的思想,如有些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记专业词汇,根本不需要教师的讲授;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学了没用,就业后用不上。一般情况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通常是在三、四年级,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基础好要考研究生的学生会利用专业英语上课时间进行考研复习,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忙着四、六级考试。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学时做出了明确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计算机硬件与外设;(2)计算机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等;(3)计算机应用,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但有所欠缺的是,教学内容对专业英语的这种科技文体的特点强调不够,如:科技英语构词法、科技英语文体特点、特定句式和长难句翻译技巧、汉英表达特点等等。这些内容的讲授在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如果讲授这些内容会影响学时安排,否则,将达不到教学目标,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从教学形式上来说,专业英语的讲授沿用了大学英语的讲授方式,基本上是教师逐句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方式对已经有了大学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进度较慢,重点不突出,不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3 教材和参考资料
优秀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选文都是有很强代表性的英文原版文献,涉及专业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知识,涵盖面极广,大体都做到了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但它们共有的缺陷有:(1)不包含科技英语知识,或科技英语知识不全面,没有将其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英语资料中讲解;(2)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况下,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3)选材的内容和长度不尽合理,广度和深度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部分内容过时,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技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4)课后练习大部分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写作、书面交流能力的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调节。(5)参考资料缺乏。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的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材中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4 教学改革思考
4.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包含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专业英语三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它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教师课程内容的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第二学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等。第三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最后,学生应该通过英文资料了解计算机技术目前在各个行业中的各种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4.2 教材建设
围绕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做出的修改,必须要有配套的优秀教材。教材主要应该包括上文提到的三方面内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翻译写作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材编排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变化,形式上力戒呆板单一,减轻学生视觉疲劳感,应通过多样的形式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2)资料选材上具有多样性,应包含理论、应用、推理、论证等各种文体。(3)课堂讲授内容有限,作业题要注重扩大学生阅读量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度层次分布开来,适应各种基础的学生作答。建议阅读参考资料,以Internet链接出现,增加教材信息量。(4)制作课文的语音资料,学生可以正确了解词汇的发音,增强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参考资料和语音资料可以以光盘的形式或网上资源的形式出现。
4.3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提问、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根据讲授内容和具体课堂情况作出调整。比如:任务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教师提出任务目标(进行观点阐述、推理分析),制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4]。例如,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4.4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兴趣及意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几个环节实施好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速度的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来源于英语国家,我们在引进这些技术时往往受到语言的障碍,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学习专业英语的也是特别重要的。
5 总结
以上是多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们相互交流的体会和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工作量会非常大,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玲.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中国科学教育,2006
[2]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 13(4):60-62
[3]张琪.科技信息时代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策略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
[4]高华、马铁川、董天.“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