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21世纪的英语教学要在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要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的观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此,笔者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机会 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生的培养也日益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职业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学习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 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英语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要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民主、宽松、和谐,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力才会迸发。如:上课前大家用英语说说天气,谈点新闻,相互间交流最近看的新书,师生之间的简单交流,能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兴奋起来,身心愉快,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立探索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在教授一篇“How to use a bank”的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些话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通过对银行的种类,银行的功能,银行的作用的英文简单讨论,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而分析本篇课文写作特点。在实践中体会到: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词汇、语言点,了解文章内容,还应对文章主题句、细节进行分析,对文章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英文写作技巧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景和话题,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如:”Can you use a computer” 是一篇对话课文,我结合本课的应用文—说明书的要求,让学生们把本篇课文改写成“怎样用电脑来写作”的电脑操作说明书。使用说明的语言多用祈使句来交代步骤,多步骤之间用数字来说明顺序。课文与应用文的结合学习,让学生参与写和讨论具体的操作说明,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在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的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话题、情景或作业,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说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