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日期: 2008-9-9 17:52:25 浏览: 14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景来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要:
本文结全合自已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尝试,就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几点见解:1、营造和谐氛围;2、激发学习动机、兴趣;3、建立问题型的教学模式;4、引导发散思维;5、开展课外活动;6、重视数学直觉。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学}泽{海}民语);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数学是高科技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和基础文化学科。数字教育是进行创新新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长更新教育观,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维方法的强列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氛围
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创造性思维环境。课堂教学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放手学生大胆思维,甚至于异想天开。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学生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还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讲座互查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数学民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学生在经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自已的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方法,从焕然一新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习动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来自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圆周率时,不只给学生讲圆周率的结论,还讲了古代数学家的贡献,进而讲他们在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国内外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历史典故中同伟大的数学家在思想上对接,了解这些数学家是怎样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从中得到启发,以名人为榜样。在数学中也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成才,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的特点,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树叶、房屋、动物、人体……学生自觉参与,大加深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深切体会了数学与实际的距离,数学就来自于生活。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建立问题型的教学模式
简要地说,可在引入新课时设疑,阅读教材时质疑,巩固练习时释疑,课堂结束时留疑,把教学任务放到问题情境中去完成。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潭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中以复习椭园,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入手,以求理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知识的顺序性。使知识自然迁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并适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和中不但要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新知识的发现做铺垫,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四、引导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要重视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可利用图像直观、符号形象、语言文字生动等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地激发联想,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如:求一次函数y=2x+1与y=-2x-3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
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 
2x-y+1=0     
2x+y+3=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
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开展探索活动
具体地讲,可在学习新知识时大胆地进行类比联想;在辅导和解题活动中适时引导分析,帮助理解题意,着重鼓励学生猜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去探索,研究问题,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猜想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亲自参与下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各自思维个性差异的优势,使他们相互间的思维“推波助澜”,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点拨指导,使思维产生跃变。如:让同桌同学用事先准备好的两组边角各拼搭一个相同条件的三角形,看哪些条件能使三角形全等、哪些不能,就是一种训练方法。正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所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尝试,自由发展,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智慧。教师不要怕学生的参与会影响教学进度而包揽一切,这样虽然教学进度完成了,但学生收效甚微,长此下去,学生会产生懒惰依赖思想,甚至厌学情绪。即使是学到一些知识,也是死板的书本理论,变不成自已的能力,面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无异于睁眼之瞎,要认识新的事物、发明新的理论更是一句空话。
六、重视数学直觉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通过直觉、美感、猜想、类比、联想、推广和推理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探索新的问题,发现新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合理猜想,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思想灵活地指导解题,可以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习题改造成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在学习中一起争论与反驳解答使思想相撞、沟通,从而相互激励、彼此促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进行直觉猜想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注意,根据直觉判断的每个假设还需要进行检验,寻求论据,再下结论。另外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直觉是发现的工具,逻辑是证明的工具,这是数学的两重性。科学史表明:许多卓越的发现与创造都是先凭直觉和美感(如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简洁美)作出大胆的猜想,然后才去加以逻辑推理和实践验证的。可以说,从直觉到猜想是具备敏锐洞察力的根本标志。
例1、已知Rt△ABC,外切圆O,切点为D、E、F,BE=4,AD=6,求圆的半径r。
分析:由于通常对勾三、股四、弦五的印象较深。因此,凭借直觉可直接得出r=2的结论,验证一下,结论没有问题.从上例可以体会到一瞬间领悟到r=1是受直觉思维的触发,很快运用储蓄到头脑中的信息与知识,偶尔得到的。当然得出结论后,还要通过逻辑思维加以验证。
例2、解方程3x+4x=5x
分析:直觉3,4,5都是一组勾股数,x=2是方程的一个解。同时常规方法难以求解,x=2应是唯一的。当然这个猜想必须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解的唯一性。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状况和生活质量,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教育,担负着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又加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全面配合,积极试验,逐步渗透才能教学相长,从而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民素质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