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言语境浅析

语言语境浅析

日期: 2010-2-5 17:14:2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语言语境浅析
   目 录
   引言 ………………………………………………………………………1
   1. 语境的阐释……………………………………………………………2
   2. 语境的分类……………………………………………………………3
   2.1 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词义 ……………………………………………3
   2.2 根据情景语境确立词义 ……………………………………………5
   2.3 根据文化语境确立词义 ……………………………………………8
   3. 结语……………………………………………………………………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语言本身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它融合经验、记忆、动机、意向、情感等构成前理解的本体性因素。因此,译者对文体的理解只能在语言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得以产生。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尽可能保持原有的风格,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充当多重角色,既要体会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模仿其神情、语气,让“自我”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又要充当读者的角色(即潜在的读者),考虑“自我”能否被读者接受,应尽可能克服和牺牲“自我”小心翼翼,全身心的体会原作品的情景与角色以及作者的的文化背景,即语境。这样才能细致入微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1. 语境的阐释
   语境(context)自 1923年由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至今还没有统一定论,很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语境。译者必须熟谙一定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探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融入著者特定历史时期,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语境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对它的关注也由来已久,为了追寻语言符号的意义,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本意,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求助于语境的分析 .刘宓庆(ibid:330-336)在其《翻译与语言哲学》中,阐述了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Wilson(1999:41)在其“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详细论叙语境的本质和作用,Wilson 在谈了语境对话语理解的重要性后说:“By ‘context’ here, I mean not simply the preceding linguistic text, or the set of assumptions brought to bear in arriving at the intended interpretations. There may be drawn from the preceding text, or from observation of the speaker and what is going on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but they may also be drawn from cultural or scientific knowledge, common-sense assumptions and more generally, any item of shared or idiosyncratic information that the hearer has access to at the moment.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Wilson 所说的“语境”是一种将听者、读者的认识语境也包括在内的更宽广的语境,听者、读者对话语中所获得的意义,是他听时或读时(那一时刻)诸多因素共同促生的。 如果诸多语境因素中有一项发生了变化,那极可能会带来词语生成意义的变化。读者变了或者同一读者的知识图式变了,或他阅读的时间变了,他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就会很可能随之产生变化。欣赏、学习与研究外国文学,离不开文学翻译特殊媒介,东方与在相近词和词组中,要特别注意语境的因素,正确选用特定的词。例如有些词具有重复意义,它们之间只存在细微的差异。表示“喜爱”的词和词组有:love, like, adore, worship, be crazy about, be head over heals in love with.表示“跑步”,就有spring, dash“dash”意为冲撞。这些词义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定夺,还有少量的词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方能理解的词。如:work、labor、 toil、slave等。替代词的出现也是因一定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存在偏差是理解相关术语的重要因素。像nigger, Negro, colored, black and Afro-American是为了避免“歧视”,一词自然被另一个词取代。在大学里,“看门人”(janitors),通常被叫做“大楼工程师”(building engineers)这样的称呼避免看门人的身份。我们知道词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它往往随着上下文,环境,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翻译的基础是对一定语境中的词汇、语句、篇章的透彻理解和语义的定位与把握。句子离开了它所依赖的语境,就难以确定其意。翻译必须从语境探索入手, 以语境为依据,才能正确进行词义选择。
   2.语境的分类
   语境的定义很广,而且不同学派,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论述。当代语言学家一般把语境分为两大类,即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胡状麟(1994)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一个词 一个短语 乃至更长的话语 语篇前后的内容;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 场合、 时间;文化语境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文化、 经济、宗教和政治背景。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具体的语境,语境有限定和明确词义的作用。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大相径庭。关于翻译的语境问题,Peter Newmark (1982)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 任何基本词义。”马林诺夫斯基也曾指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由此可见,要正确确立词义必须依赖源语的语境。
   2.1 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词义
   语言语境,有时又可说上下文,它在理解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脱离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是非限制性的。在翻译时,词义的把握不仅仅是翻检词典来确立,而往往要依据上下文来考虑。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所说,“每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现以last一词为例,它有“最后的”“最近的”“唯一的”“最大的”“极端的”“最不可能的”和“最不适合的” 等意思。
   (1) I’ll be defend the bridge to the last drop of my blood.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守住大桥。
   (2) I thought her last book was one of her best.
   我认为她最近出版的那本书是她最佳著作之一。
   (3) He knew this was his last hope of winning.
   他知道这是他获胜的唯一希望。
   (4) This is a question of the last importance.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 He is the last person to consult in such matters.
   他是最不适宜于商量这种事情的人。
   诚然例句中的last一词的译法都没有超出词典的词义,但是词典所给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笼统的定义。只有考虑具体的语境,才能在翻译斯从概括的定义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意义,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大部分词语的褒贬义是十分明确的。但还有相当多词语从字面上看情感色彩是中性的,其褒贬义完全取决于与什么样的词语搭配使用。
   (6) honorable ambition
   高尚的志向
   (7) insatiable ambition
   贪得无厌的野心
   (8) a strong musical bias
   对音乐的强烈爱好
   (9) a racial bias
   种族偏见
   从以上例子我们看到,一个词只有与其它的词语同时出现,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个单词才有了生命,一个多义词只有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它的意义才可能在译者脑海中跃然而出。
   (10) Though he lived to be eighty, he never went more than sixty miles away from the town in which he was born. He suffered from frequent in dispositions and was seldom free from pain, but he was able by the exertion of his will to turn his attention away from his feelings just as though they did not concern him.
   作为多义词feeling可以表示“触觉”、“感觉”、“感情”、“情感”等意思.但在该句中,his feelings是针对前面的frequent indispositions和pain而言的,其意思应该是“感觉”而不是“感情”,而且受上下文的限定,这里的感觉是狭义的,是特指“病痛的感觉”.所以根据具体语境对原文词义的限定,可以把这句译为:他虽年高八十,但一生从未走出他出生的那个城市六十英里以外的地方。他小病不断,经常受病痛折磨,但他能够以其毅力,努力将注意力从病痛的感觉上转移开,仿佛病痛与他无关似的。
   (11) The ballet school finds free places for children who are exceptionally talented.
   find通常的意思是“找到”、“发现”、“觉得”,但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些意思,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是一个不大常用的释义:“提供”。而且places在这里
   也不是通常的“地方”、“场所”之义,而是“机会”的意思。所以可以译为:该芭蕾舞蹈学校给有特殊天赋的儿童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以上几例说明,如果离开了上下文,我们就无法确定词义,就如同置身于汪洋大海,找不到任何参照点,容易迷失方向。由此可见,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依靠语言语境选择和确定词义。
   2.2 根据情景语境确立词义
   情景语境,顾名思义,也就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和语言交际参与者。分析情景语境是把握原文的意境、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言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在一些具体情景的翻译中,容易出现笔误,往往会贻笑大方。
   (12)There was much traffic at night and many mules on the road with boxes of ammunition on each side of their pack-saddles and gray motortrucks that carried men,and other trucks with loads covered with canvas that moved.slower in the traffic.
   这是《永别了,武器》中的一个片断,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国内有一个译本为:晚上交通很忙,有许多骡子走过,鞍子驮着军火箱子,灰色的摩托货车装着人。此外,还有一些装货的货车,上面用帆布盖着,走起来慢一点。
   显然,这一段中traffic, men, loads等词的译文没有考虑到原文的特定情景.即战争的背景。根据上文,这里白天极少有行人,为什么到了夜里反而“交通”繁忙呢?原来这是军队向前方输送“轴重”的运输车队,车上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士兵”。这样才有战争的氛围。因此译文应改为:夜间,这里运输繁忙,路上有许多骡子,鞍的两侧驮着弹药箱,灰色的卡车装满了士兵,还有一些辎重车辆,用帆布盖着,在路上慢慢地行驶着。
   (13)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该句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二册Thomas Jefferson.杰弗逊是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在他看来,报纸是言论自由的代名词。而有的译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把它译成:“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呢,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这会使读者感到迷惑不解:报纸不是由政府出版的吗?在美国报纸和政府怎么会对立起来呢?因此,句子中的newspaper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它的表层意思,而应根据作者说此话时的时间、政治立场和语篇背景,把杰弗逊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句宜译为: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无需政府管理的言论自由,如果让我决定,那我会毫不扰像地选择后者。
   (14)Beck,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wrote an answer to Hitler’s arguments on 12 Novermber1937,and this answer was later present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German“resistance”.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的一个片段,翻译该句的关键是怎样理解the beginning of the German resistance这个短语,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不了解当时德国的政治形势,就很容易把此短语译为:德国抵抗运动的开始。其实,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国内并未出现像样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但是拒不执行命令即“抗命”行动是时有发生可以翻成:1937年11月12日,总参谋长贝克写了一份对希特勒论点的答辫,这个答辫后来被人说成是德国出现“抗命”的开始。
   (15)some chicken,some neck.
   这是丘吉尔在二战初期说的一句名言。离开当时的背景,割断特定的上文,谁也不能领会言者的真义。原来他是针对希特勒的叫嚣:In three weeks England will have her neck wrung like a chicken做出的响亮回答:难对付的小鸡,难对付的脖子啊!
   从以上了解到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要认真考虑语境因素,才能正确理解和翻译出好的作品.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可读性和审美价值,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还可以从钱谷融所说,“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得到启示。这个启示在于它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即文学作品“诗的意味”是什么,是一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或隐含在内。这些既属文学研究的范畴,也是文学翻译所关照的事情。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文学译者如何体验和如何用语言再现文学作品“诗的意味”的问题。这些涉及到文艺美学,也设计到翻译美学。从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及其翻译的过程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翻译理论建设有意义。在处理不同文体类型的作品,译者不但需要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文体识别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原文中的背景知识正确理解,才能准确、贴切,从内容和风格上符合原文的整体要求,才能对篇章作出符合作者意图的翻译。文学翻译必须是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译者必须具有学者的文化涵养,通晓本民族的文明和另一个民族的文明,熟谙他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缩小著者和译者的距离,达到“化”的境界。 如:
   (16)As to his person, he had:
   a face like the moon of mid-Autumn
   a complexion like flowers at dawn,
   a hairline straight as a knife-cut
   eyebrows that might have been painted by an artist’s brush
   a sharply nose ,and
   eye clear as limpid pools
   that even in anger seems to smile,
   and, as they glare, beamed tenderness the whil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 by David Hawkes)
   按其上述可翻译为:至于他的人来说,他拥有:一张像中秋月的脸,一副如晨花般的肤色,一个直得像刀切的发型轮廓,可能被艺术家的笔画过的一双眉毛,一个轮廓分明的鼻子,以及如清澈湖水的明亮眼睛,这双眼睛在生气的时候也好像在微笑,以及在瞪视时,微笑着温柔。这样的文字谁想到是描绘的对象竟然是鼎鼎有名的贾宝玉?现在且看看《红楼梦》第四回的原文:“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似悬胆,晴若秋波,虽怒时似笑,即嗔视而有情。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既需要对作家,作品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风尚习俗,力求有尽可能有广泛,真切的了解和把握,也需要对作家的思想意识,文艺观点,身世际遇,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力求有尽可能深入细致的理解和研究,就如有人形象比喻文学翻译与文学研究是一枚银币的两面,二者合为一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2.3 根据文化语境确立词义
   翻译涉足到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或同一事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性格,情感,言语和行为。触景生情, 借物寓义,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各民族共同思维方式,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不同民族的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意联想。如西方作品中“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酸葡萄(sour grapes)。如猫(cat),中国人养猫,主要让它捕捉老鼠,还常戏称嘴谗的人,然而英语俚语中 却常用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
   文化语境即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原文语篇是在源语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传播的,而其译文要在译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传播。“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Susan Bassnett,1994)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这就要求译者要充当跨越两种文化的桥梁作用。首先他要设身处地,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然后,他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述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李运兴,1998)有时,原文中没有任何生疏的词语,但由于不谙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起来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这就要求译者查阅和了解有关知识,并考虑在译文中如何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化语境。“对真正成功的翻译者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还要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Nida,1998)
   (17)She shed crocodile tears when she knew that he was dismissed from his job.
   crocodile是一种凶残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传说中,鳄鱼是一面吞食捕获的动物,一面流着眼泪,以诱使更多的动物上当受骗。crocodile tears喻指“假仁假义、假慈悲”。故可以译为:听说他被解雇时,她假仁假义,故作慈悲。
   (18)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译文中的发薪日并非胡乱翻译。在英国Friday是发薪的日子。我们只有懂得英国文化,才能正确翻译。而在美国有black Friday之说,我们却要把它译为黑色星期五。因为在美国历史上,1869年9月24日爆发了“轮经济危机,四年后的1873年9月19月又发生了另一轮危机,十分凑巧的是这两个日子均是星期五。
   (19) The guy’s got a Midas touch.在翻译这句子时,首先要弄懂Midas touch是 什么意思,这句话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Midastouch源于希腊故事,它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艺和点金术(the Golden Touch)。在明白了这一典故之后,我们还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能推断出它的意思是朔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太大气力,就会像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所以可以把它译为:他很会做生意,轻轻松松赚大钱。
   (20)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离开美国社会环境,这句话是很难翻译的。所谓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于美国社会的大量孤寡老人乏人照顾,成了社会问题,于是,美国政府部门就建立一种名为loneliness industry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据这一语境知识,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美国政府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服务项目。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矛盾,要分析和比较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异同,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涵的文化内含,才能在译文中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形象,让读者领会异国土人情,增长见识。
   (21)You are quite wrong … in supposing that I have any call …to wear the willow … Miss Windsor…never has been to me more than a bubble.(R.Blackmore, Tommy Upmore)
   如果你以为我必须为失去自己心爱的人而哀伤,……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温莎小姐……对我来说,从来就是无足轻重的。
   在西方文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故“to wear the willow”有“痛失心爱的人,思念亲人 ” 之义,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willow”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在汉文化中,由于柳树在早春发芽,常用以比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故有“春风扬柳万千条”的优美诗句;又由于“柳”与“留”同音,古人常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词句,描写戍边士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22) The Jingting Mountain
   Flocks of birds have flown high and away;
   A solitary drift of cloud, too, has gone, wandering on.
   And I sit alone with the jingting Peak, towering beyond.
   We never grow tired of each other: the mountain and I.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有较深的文化含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原文如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上是奥巴达的译文. 朗读译文便发现,译文用词考究、表义很优美。此译前两行把“众”与“孤”这一对相反的意象以及原来的句式表现的比较好,后两行与原文在文字上有点出入,但意思表达的很好,把那种陶醉于自然、天人合一的出世思想这种文化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雪莱的《西风颂》的结尾“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就宜通俗地译为:“哦,西风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不译为“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在翻译“More haste, less speed.”时,按字面理解是“太快而太慢”如译文读者文化水平较高,则译为“欲速则不达”。中国诗歌的那种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禅意闲舒的感觉在英译作品里,时是很难完整体现的。有时根本就无法表现,对于这种追求不能知难而退,也有译者处理很恰当的实例。
   结语
   翻译学在学术领域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刚刚开始形成自已的特点。它跟其它年轻的学科一样,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已学科的研究方法。翻译学应引入哪些学科的理论仍未有定论。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息息相关,因为语篇语言学是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的文字与结构;其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如说话者/作者与听者/读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情景语境,等等)熟悉文化概念,精通文化以及洞察敏锐是翻译学中最主要的学问。要使语言保持文化统一性,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而且要熟谙两国文化。语境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译文表达必须联系语境。“无语境则无文本”。对文本的翻译必须充分利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才能译出上好的作品。换句话说,译者必须是一个精通多种语言文字,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者。译者的知识范围、熟练语言技巧和较高的文字里领悟力,决定了他翻译出原文并理解其源头的能力。原文的情节是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产物,熟练的移植文化,文化的内容是及其广泛的,很多文学翻译的作品不是固定的统一模式,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做到忠实原文、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也就是把一国的文化表达方式用另一国的所熟悉的文化方式表达并符合这个国家的文化心理,实现对等翻译,在翻译不同的文体和风格的作品时,应做到合意又合宜,这样能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形象,体现原文的文化色彩和涵义。
   参考文献
   [1] 布鲁菲特,卡特. 文学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奈达.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外国语,1998(2).
   [6] 李翔鹰. 新世纪 新思考 新探索[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 孙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9] 王建华, 周明强, 盛爱萍.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1] 朱文振. 翻译与语言环境[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19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