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日期: 2020/11/21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盛慧婷 曹秀菊

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离不开师生交流,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具有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语言问题,提出了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注重教学语言的时代发展等优化策略,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学语言;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小学课堂教学需进行全面改革,不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由教学信息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语言功能也随之变化,但许多科学教师还没有完全顺应,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小学科学教学语言的现状分析
   语言应用于教育教学,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以此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成长需要。如今,教学语言早已成为教师的必备教学基本功之一,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焕发着艺术魅力。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语言的文献却很少,在知网搜索教学语言,有35179条检索结果,与初等教育相关的有4269条,多为语文数学学科,小学科学学科相关的寥寥无几。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严重影响着科学教育新理念的落实与科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常见语言问题
   (一)教学语言缺乏关注度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方式,虽其常用却容易被一些教师忽视。小学科学倡导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推动教学进程,达到较好的教学生成,反之教学语言运用不妥,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无法集中。观察中发现,很多科学教师不重视教学语言,提问的语言没有针对性,交流的语言过于随意,失去了课堂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
   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必须具有绝对的科学性。然而,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忽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讲述科学概念时解释模糊,很少用科学专业术语表达;运用科学符号时不能确保读音准确、意义表示和使用方法的准确;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语言表达也存在着不精确的问题。这些现象大体是由于当前小学科学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教学语言缺乏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领路人,他们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体现时代性,但有些教师不注意自身发展,课堂教学只在书本层面展开,教学思路陈旧,教学语言古板,缺乏时代性的特征。
   (四)教学语言缺乏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工具、情感交流的桥梁。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常常会受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语言中恰当地进行情感表达,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经常重复,没有情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很多学生因此失去兴趣,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浪费时间,导致走形式一般地完成课堂任务,没有实际价值。
  
   三、小学科学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所学专业五花八门,教学水平各有长短,导致很多教师很难把握教学语言的精确性,要想优化教学语言的课堂效果,就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第一,靠教师的自身努力,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思想、科学知识,教学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完善,科学教师的情况各不相同,自己是最好的专业发展规划者,只有直面自己的缺陷,努力地去学习,弥补先前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才能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
   第二,靠组织的专业培训,注重全面的专业发展。学校和各级教育组织都会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专业培训,科学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发展需求,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科学教学新理念,了解科学教学前沿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培训结合,不断地提高专业发展目标。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带给学生精神满足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开启效果由教师的运用技巧所决定。因此,科学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理论学习。教学语言的运用既有深度,又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和网络资源等途径进行理论学习,还可以阅读相关书籍,用所学技巧修正自己的语言,注入生命注入活力,增强课堂感染力。
   第二,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视频学习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观摩教学可以现场体验,学习细节的处理方法,开阔眼界,学习教学新理念,学习如何通过教学语言体现课标精神、定位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视频可以反复观看,认真揣摩。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整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三,课后反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能够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自身能力。教师的课后反思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进行:①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总结优缺点;②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接受情况,分析积极和消极因素;③与其他教师真诚交流,听取意见,吸收精髓,提高自己运用教学语言的技巧。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时代发展
   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是与时代同步的,在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与信息传播也成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信息接收途径是多元化的,他们的认知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的气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科学教师不仅要丰富科学知识,更要体验追求知识的过程,应该关注创新科技的发展,将自己置于广阔的科学海洋中,利用自然、社会、媒体网络等多种资源,丰富自我,收集相关事例的文字和图像资料,确保自己教学语言符合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例证。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关注科技前沿知识,指导低年段学生阅读科学绘本,介绍高年段学生观看《科普中国》《极客出发》《是真的吗》等科普节目,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发展为师生间的科普对话。
   (四)加强教学语言的情感投入
   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融入情感色彩,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学开始时,学生还处于课间的轻松氛围中,教师利用严肃的眼神环视之后,再喊“上课”,立刻能引起学生的警觉,将注意力收回到课堂上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通过表情、适宜的语言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感受到的是满足和鼓励,能将教学氛围推向高潮。科学教师在展示相关模型、实验器材的时候,往往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语言,他们会微微侧身,将教具举起,用手示意,再做具体的介绍。组织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视,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或者疑惑的问题进行引导,他们会俯下身与学生轻谈,师生空间距离的缩小增进了情感上的交流。
   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时添加适当的感情色彩,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1]例如,在认识“水”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有的水的相关经验是零散的、感性的,这位教师用水在黑板上写下“水”字,字慢慢地消失了,教师一脸疑惑地问:“字怎么不见啦?”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被教师惊讶的语气吸引,大家急忙解释:“因为水跑到空气中了,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顺势继续问到:“水是在什么温度下变成水蒸气呢?”学生的反应因教师的惊讶语气、夸张表情而热烈,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越来越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
   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引起师生共鸣,增强传递效果,科学教学语言是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实现生动、形象的。例如,在进行四年级“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提问到:“同学们,听到了窗外的小鸟叫声吗?鸟的叫声是如何传到大家耳朵的呢?”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现象产生疑问,展开讨论,直观形象。教师还可以这样提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啼声如何传到大家耳朵的呢?”将学生熟悉的古诗语句与科学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更能领会语言的生动描述与客观现象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科学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仅掌握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提高文学素养,平时注意当代文学作品、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的描述,发现动植物、天气、岩石、山水环境等学习内容在不同学科中的共性与联系,体会力与美,停与行,静与动,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科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光荣使命,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激发学生探寻科学未知的欲望,引导他们投入科学探究之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得虎.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65.
   [2]毕晓清.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