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通用技术课标、教材与教学

通用技术课标、教材与教学

日期: 2009-11-15 14:07:56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在听了一些通用技术课或看了一些通用技术课的教案之后,常感到教师花费了不少精力,准备了很精彩的案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也十分活跃,感到是一堂好课,但总觉得老师有很多该说的话没有说出来,留下不少遗憾。事后,再仔细想一想,学生除了获得一些技术知识之外,所得并不太多,这堂课应当获得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方法没有能够得到,与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有不少差距,感到十分遗憾。例如,在“模型制作”的教学中,学生完成制作之后,教师认为学生都很认真,为了鼓励学生,在教学评价时,说“大家都做得很好!”这一句话不要紧,把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搞错了。“模型制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通过模型制作后检查设计方案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技术试验的目的。教师一锤子下去,砸歪了。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分析产生这种遗憾的原因,觉得可能是在对新课程的理念与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差距;对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的特点还没有能够掌握;教学方法方面受到原学科的影响较深等原因造成的。对此,想提出一些意见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一、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
   (一)课程标准
   在和老师交往中,发现有些老师只有教材,从没有看过课程标准,有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看过。因而他们对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都不清楚,当然教学效果十分差,学生不愿意学习。
   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因为教学大纲基本上是编写教材的提纲,教师只要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可以了,常常不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也可以进教学。如果我们去比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可以发现,教学大纲中比较简单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现在变成了较为详细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原来的大纲是按指示发展体系一步一步编写的,现在的课程标准没有按这样的顺序来编写教学内容。还应当注意到,有些理念与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里也没有得到全面地反映,特别是一些有关技术的思想方法与技术文化有关的要求,没有全面地反映出来。
   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中的有些要求,在教材中没有能反映出来,教师需要熟悉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第79、80页)中常常出现“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的条目,教材中也给出了一些相关内容。有些老师根据这些内容目标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加工方法”“了解××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这样设定教学目标对不对呢?当然,这是课程标准与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我们来看课程标准中的(第73页)三、课程目标”第二段“学生将……具有……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接着我们再来看“(一)知识与技能“5. 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6. 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我们再来看上述几条内容标准都是写在《技术与设计1》中的,在《技术与设计2》里并没有提出这类标准。学生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就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再把目光回到“具有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上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学生会学习技术。在这里我没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以两种具体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这类技能的方法。然后,再继续的学习中,如在制作产品或模型中,熟练所学技能或自学一些技能,通过这些实践过程,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材里,理念与目标很多也是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并未明显地表示出来。其原因是这些理念与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熏陶与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未能注意这些理念与目标的教学,对学生做及时的点拨,只注意技术知识的教学,学生的收获就小,因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课程标准里有很多地方提到“能分析……”这样的目标在教材里常常是给出一些案例分析来进行教学的。如果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个教学目标,教学中就会只是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一般例子来讲授,当然达不到教学目标。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出现了,要让学生在后续的教学中去实践与进一步理解。但教材中往往只是提一句或甚至不提,如果教师不理解教学标准的意图教学目标,就会忽略这给目标,造成未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技术语言之后,教学三视图,有些老师会把这个内容的教学教得和数学课毫无区别,只是在讲三视图的知识,不能体会到三视图是技术语言的例子,教学三视图还有使学生体会到技术语言的特点的作用;又如,在教过工艺、评价之后进行的模型制作的教学,教材中往往只是提一句有这个制作工作程序或教学目标,并未明确写出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注意到这个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操作实践等。教学前未能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工艺的准备,教学后也未能体现制作模型的目的是对设计的检验,一句“大家都做得很好”使这堂课的教学未能达到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学生学习的最低基准,在编写教材时,可以超过标准给出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也不要求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情况与当地教学资源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最基本点是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使用
   1.应当如何看待教材的问题
   通用技术课教材以新的面孔和大家见面,大家会发现教材图形并茂;为设置情景,教材给出了很多案例;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教材设置了很多学生活动栏目。这些只是其中比较容易看见的变化,其实,教材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变化,今后我们会逐步地发现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老师们对教材会有很多看法和意见,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应当说,有的教材的确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呢?
   一方面,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且应当说,它和国外的技术课程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基本上是新的课程。它的课程标准是我国的第一个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也都是全新的,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全新的,不说《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即使是一些选修模块,从名称来看好像是一些老的学科,但实际上无论是教学内容得深度与广度和一些技术专业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不同。虽然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专业知识方面在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教几年,用几百个课时教学的课程,在我们这里只能有三十几个课时,所以既不可能深,也不可能广,但又要学生了解这门专业的全貌。这样的教材必须是由技术专家来编写,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但技术专家对中学的教学特点与方法了解不够,特别是,通用技术课现在还没有教过,没有可供借鉴的教材,它的教学方法有与原有的文化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因而教材的编写困难是很大的,而编写的时间要求又紧,不可能进行一些教学实验,这些都用造成教材存在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但从现有教材来看,除个别教材外,大部分教材基本上保证了质量,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对于教材,我们应当从爱护的角度来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老师看到教材有些问题,善意地指出,这是正确的态度。但也有少数老师看到教材有些问题,就认为教材没法教,在教学中任意地改变教学内容,甚至否定教材。但是,应当说,教师看到的问题有些确实实问题,但不应当以点带面,将问题扩大化。也有不少老师看到的问题其实并不都真是问题,也有不少是因为老师没有认真地分析教材,甚至没有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造成的。
   例如,这几套教材所选择的设计制作载体大都是较为简单的,且为学生熟悉的产品。有的老师说,现在还设计这样的产品,太落后了。于是,这位老师改变了教材中的设计对象。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地去体会教材的意图,仅根据自己的看法轻易地否定了教材。其实,一是,教材这样安排有它的想法,学生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与熟悉设计过程。要做到在一点,最好是学生能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如果学生对设计产品不熟悉,或是设计对象过于复杂,超过了学生已有的技术知识基础,大部分学生就可能完不成设计。而学生设计比较熟悉的产品,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二是,这样的产品看似简单,其实,设计学问就不小(如设计台灯,灯罩的设计中的学问就不小)。
   还是对设计对象,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产品市场上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学生看的多了,设计时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其实不然,因为学生在接触与经常使用这个产品中,会发现这个产品的问题,才会产生许多改进的想法。实际上,学生设计的台灯就有不少创新。
   2.如何使用教材
   前面说过“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样的两句话已不适用了。新的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学生学习的最低基准,在编写教材时,可以超过标准给出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也不要求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情况与当地教学资源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最基本点是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教学由“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学材。就是说,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不应完全按照教材一步一步的教,要根据学校与学生的情况去组织教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特别是在我们还没有能吃透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做到尊重教材。就是在改变教材的内容与教学安排时,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弄清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不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的情况下,轻易地改变教材安排,会给教学带来问题。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握,在第一次教学中先不要较大地改变教材安排。
   例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可以根据情况改用其他案例。如使用当地学生较熟悉的案例。但是,又要注意到教材有的案例的安排前后是相关联的。如苏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以台灯设计为主线的来安排教学的。一开始的教学就以灯的发展历程为案例,目的是要学生了解灯的功能。其后的教学案例一直都离不开台灯。如果不明白教材的意图,删除了这些案例中的部分,这对后面的台灯设计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要改变用其它产品设计为学生的设计,那就要改变教材中一系列案例,这对于第一次进学技术与设计1的老师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
   又如,苏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将三视图的教学安排在方案构思之后,模型制作之前。从表面上看来,三视图的教学安排在方案构思之前好像更为合理;因为在方案构思时就可能用到三视图。如果这样一调动,就会出现问题。我们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有关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在方案构思之前的第二、三两章中就已经学习了;而在方案构思与模型制作之间似乎还缺少一个设计过程。其实,这个设计过程不应当是在教室内完成的,在方案构思之后,学生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设计与技术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等,最后完成初步设计方案。这不是在以课堂上能够进行的,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第六章和第七章第一与二节的教学,正好给了学生设计的时间。教学中,如果能在这个期间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教学就会比较圆满。加这一节课,就是建立在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基础之上的。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要尊重教材的例子。这样说不是不要老师们去改变教材的安排,而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组织教材进行教学。教学要由基于教材,又逐渐发展到超越教材。
   我们还以苏版教材为例。它的第一章第一节立即就进入教学内容“技术与人”。如果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做,那是不可以的,我们都知道,学生这时是进入了一门新课,在教学前,我们需要然学生知道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个内容的教学不能用太多的时间,又要使学生能够有清楚的印象。组织好这样一个起始课,就要能显示出我们的教学水平。
   综上述说,我们应当体会到,教学不仅要看教材,而且要看课程标准,要看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R4
   3.如何分析教材
   教材分析应在制定教案时最前面做,它是所有教学设计的基础。如何分析教材呢?
   我们应当首先分析某一单元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这一单元教材在全书中的地位。然后再分析教学目标。当然,不是教材里所列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这一单元教材的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还应对研讨教材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能在教学中做补充与改进。
   在分析之前,还要先对照课程标准,看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课程标准里哪一条条目所确定的。
   教材分析:我们以“苏版教材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一单元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为例来说明分析的方法。
   (1)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共分3小节:“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设计的丰富内涵”我们应当注意,教材中每一小节的第一段十分重要,它指出了这一小节的基本观点。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一段话展开的。
   第1小节: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2小节:技术是设计的平台……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发展。
   第3小节:技术世界中,其核心是技术设计。……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由课程标准中第77页(一)技术及其性质1.内容标准第3条“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与革新中的作用。”所规定的,与第2条“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与革新”也有关联,因为发明与革新离不开设计。
   教材中规定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技术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2.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第1小节的中心是“设计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
   这里教材用了两个案例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在两个案例分析中给出了两个讨论题。这两个题目的简要结论在下面用一段文字来说明。
   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的概念,要讲的又是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学生如果对设计一无所知,这个问题是无法讲清的。我们不能用很少的时间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设计,但可以说清楚设计是做什么的。教学是可以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实例来讲设计是做什么事的,而不必去讲设计的概念。这一点十分重要。虽然教材里有结论,但是十分简要,而且没有给出得到结论的分析过程,在案例分析中也没有分析到位。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技术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从“应用新技术、革新老技术、提出新要求”等三个角度度来分析。第一个案例分析中的案例,学生物如果不熟悉,教学中还可以补充学生熟悉的案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程。但应注意,不必用过多的案例来说明,这样反而会使分析不深不透。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且要学生掌握分析分方法。这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要注意到,教学中不要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这句话上的多做文章。设计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来谈“分离”呢?技术的发展离得开制作吗?技术的发展离得开工艺吗?都离不开,这些都是技术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第2小节的中心是“技术是设计的基础,先进的技术可以使得设计得以发展”这一节的安排和上一节基本相似。重点是没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设计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源泉。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节的案例分析中的案例时不应改变的,他和全书的台灯设计与制作是一条主线。教学中只可增加案例,不可以不使用这个案例。
   第3小节的中心是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从目的性来说,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时不完全相同的两回事,但又不可分离。在技术设计里,设计构思时需要艺术设计,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时也是艺术设计。有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艺术设计,要考虑到产品的艺术性。如服装设计、房屋设计、玩具设计等。同样,艺术设计与制作同样离不开技术与技术设计。除了一些艺术设计的对象就是技术产品之外,艺术设计所用到的原材料都是技术产品,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在艺术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中,也离不开技术手段与加工工艺,有时还需要进行技术设计来制作一些新的原料、工具与设备。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学生知道他们不是一回事,不要把技术设计变成艺术设计,知道二者的目的性不同就可以了。
   (2)这一单元教材在全书中的地位
   这一单元教材之前是技术的性质,之后是设计及其过程,讲得有时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因此,这一单元自然而然地就担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担了由技术的性质的教学转向技术设计教学的过渡任务,又是设计教学起始课。可见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这一单元的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这一单元课计时设计教学的起始课,必然要进行设计概念的教学。但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无法使同学了解设计的真谛,理解设计的概念,只是开始接触设计这个名词,了解设计是做什么的。至于对设计的概念理解是要到完成这本书的教后才能达到,也可能只能达到初步理解。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在技术活动中的地位和技术是设计的平台”。但对这两点也不是没有设计实践活动就能理解的,因而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只能是知道并承认这两个结论。
   前一章是进行技术的性质的教学,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接触到很多技术的发展史,教学中要根据所给出的案例,进一步进行深化技术的性质和技术文化的认识。
   (3)研讨
   教材重点突出,紧扣教学目标;结论明确,通俗易懂。教材对案例的分析不够细致。例如,对设计是如何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没有说得很清楚。只讲了事实,没有讲设计是如何去影响技术进步的。例如,第24页的两个案例,从两个方面揭示了设计是如何推动技术进步的,但在下面并没有进一步明确这样两个方面,提问也有些含混,不如直接提设计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更好一些。
   有些提法不够明确,如“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这样教材分析基本完成。下一步是结合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特别是个别案例的增删。(要注意,这里只是在教学前的探索,并不是最后的结论,这些看法是否有道理,要在教学中进行检验。)
   以上是对教材大的方面的分析,下面还要对教材的每一句话进行分析,一句一句地弄清其含义。这样教材分析基本完成。下一步是结合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特别是个别案例的增删。
   二、对一个模块或一个主题要有整体安排。
   例:这是一位老师做的学科教学设计。
   《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学措施
   1.课前:
   (1)认真学习《技术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精选江苏版和广东版两套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由于教材的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另外,教材的教学载体也是自成体系的,教材还是应以一套为主,参考另外几套。)
   (2)收集和处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特别是上网查找较前卫的、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和信息。
   (3)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和用具,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有关材料。缺少学情调查及当地教学资源调查。
   2.课堂上:
   (1)理论学习: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教师讲解、提问,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思想和意识,提高技术素养。
   (2)实践活动:精心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材料易准备、制作相对简单的小发明(或小制作)让学生练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不是小发明,也不是小制作。(设计了一座建筑,不能说是发明了一座建筑,设计了一种服装,不是发了一种服装。大多数设计师利用已有的发明创作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人发明了集成电路,设计中利用集成电路与计算机,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功能大大提高。这就是设计。当然,发明中也有设计。发明与设计还有一个不同,发明的课题是可以变化的,设计的任务要求是不能变化的。)
   (3)注意记录学生学习及活动表现(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两部分)。
   3.课后:
   总结教学过程和效果,收集学生活动表现记录的相关数据(如:《活动评价记录表》等)供评定学分之用。(不仅是为评定学生学分。)
   (二)《技术与设计1》教学计划
   (三)考核与评价方案三、考核与评价方案
   对一个模块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教学设计,这位老师做到了。具体与细致,有系统安排、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技术文化(包括思想方法)。技术素养的培养要形成体系,要有系统安排。不然就可能只有技术知识的教学,把技术素养架空。技术素养的培养要具体而细致,不能大而化之。只有具体的安排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某种技术素养的形成,这和其它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具有相同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1.什么是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学生主动学习呢?有的人说,课堂上学生能动起来,就是一趟好课,是不是能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重要。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主动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在于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即为什么要学和学什么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积极思考。
   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设计制作课。讲的是设计制作要以设计要求为依据,评价一个设计,首先要检查它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教师也拿出自己设计的作品,一盏十分精美的台灯,立即造成了学生的轰动,大家一起称赞这盏台灯的精美,发言十分踊跃。用有些人的观点来看,这堂课当然十分成功。其实不然。
   2.教学的导入方法
   (1)整个主题的导入与情境的设置
   在教学某一个模块或一个主题的起始课时,需要设置一个情景,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这个模块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有所了解,对它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对学习这个内容的价值有所了解。要达到这个目的,设置情景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无土栽培参观无土栽培园地。)
   (2)概念、理论知识的导入
   再说概念、理论知识的导入之前,我们先说一个问题:教材在讲每个主题一开始,往往是先给出概念和很多有关案例,有些老师在教学时,第一堂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概念教学展开的,如“理解××概念”“掌握××概念”。除了教材上的案例之外,还增加了不少案例。有些可能是教材的问题,有些可能使教师理解教材的问题。实际上,通过第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不可能“理解”“掌握”概念,至多是“了解或初步了解”。教材上写的理解,不是这一趟课的教学目标,暗示这一章,甚至是这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提出的教学目标为“1.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领需要之间的关系;2.理解技术对人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这个目标就是整本书的教学目标。
   概念与理论知识的导入方法:
   案例分析导入法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方法也有其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问题导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对于技术教学来说,简单地采用问题导入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学生又是不可能提出问题。因而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导入方法。下面介绍一种有利于通用技术课教学的导入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入法
   案例分析导入法是利用对案例的分析导入问题、概念、方法、原理等。例如,通过自动门的原理的分析,导入“开环控制系统”;对水箱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导入“闭环控制系统”。有了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学生就能较为清晰地体会控制是如何实施的;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体会较难理解的“反馈”概念是怎么回事。如果像一般专业教材那样,先给出概念,再去用实例说明,学生会难以明白。
   为什么通用技术课的教学需要采用案例分析导入法呢?这与学生的基础和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关。
   (1)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实际。学生在生活与以往的学习中,较少有机会接触技术问题,对一些技术原理、技术问题了解较少。如果只是给出一些现象(或案例),由此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不会有同感。如果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是技术的某个原理、方法等,由于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这类事物,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因而可能听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不知老师要做什么。虽然后面老师会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原理、方法等,但由于前面就已糊涂了,结果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是一开始先讲案例,学生会被案例吸引,紧接着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所要教学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的具体模型。在去讲概念、原理、方法时,学生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就能较容易理解。应注意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尽量详尽一些,在这里可以是和学生一起分析,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主要是教师讲或教师引导,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就能比较主动。
   (2)案例分析,特别是分析的思想方法,既是学生了解技术问题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技术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有多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案例。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技术及其性质的内容标准里,就有“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实,在技术工作和在设计的过程中,处处离不开案例分析。例如,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案例分析过程;对技术试验、设计初步方案进行分析也同样是案例分析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分析、比较过程。案例分析的思想方法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案例分析导入,也是学生学习理解案例分析的一个好的方式。因为给出案例时,学生都会感到新鲜、都会要求去进一步了解它。这时,学生对教师的分析会十分注意,就在这样多次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悉分析的方法,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就会熟悉、掌握这种分析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问题
   什么叫做技术含量
   技术的先进性不仅是载体的先进性,而主要是教学目标的先进性。(载体先进了,学生知识不够,相反达不到教学目标。观念的先进、思想方法的先进才是真正的先进。)学生一看就懂吗?例如头脑风暴法。
   有的老师讲,教材学生太简单了,学生一看就懂,教师只好另选内容进行教学。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教材中头脑风暴法的内容: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及原则
   一、原理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思维。
   二、原则
   在组织头脑风暴法活动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自由畅想 要求参加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2. 延迟批判 在组织头脑风暴会议时,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
   3. 以量求质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增加设想的数量,以便获得有价值的创造。
   4. 综合改善 鼓励与会者对别人的设想补充完善成新的设想,会后对所有设想作综合改善的工作。
   5.限时限人 会议通常限定时间为30~60 min,人数为10左右。
   上面这一段文字很容易看懂。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呢?
   围绕所要解决的目标明确的具体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激励,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和共振,从而诱发许许多多新颖的设想和方案,
   五、技术思想方法的教学
   4个教学案例分析
   听了下面4节课后,有一些感想,说出来供各位老师参考。这四节课应当说是比较好的课。各种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应用,十分注意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也以看出,经过这一段的教学,学生对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为了教好课,收集料大量的数据,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也初步具有技术课教学的特色。教师收集料大量材料,列举了许多很好的案例,安排了很多很好的活动,但是往往缺少画龙点睛之笔。例如:
   “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 (课程标准第77页《技术与设计1》(二)设计过程B指定设计方案
   1.内容标准(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中的一课。苏版教材是方案的构思方法二、常用的创造技法
   老师列举了头脑风暴法的原理与原则,详细说明了应当怎么进行头脑风暴会议。学生阅读了教材,然后学生分成10人一组,各自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了头脑风暴会议。最后,各小组都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有些想法还是有些创意的。题就处在没有着力去讲清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规定?特别是“延迟批判”的实质是什么?教学中,学生虽然是形式上按照步骤做了,但实质上并没有按头脑风暴发去做。从各小组所给出的结果来看就很清楚,各组的结果都是唯一的,没有不同意见。头脑风暴法的主要点是让每个人都放开去设想,不受限制;每个人都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相互启发。只有让学生懂得头脑风暴法的实质,学生才能学会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学生才能知道怎样去学习一些技术的思想方法。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课程标准第77页《技术与设计1》(一)技术及其性质(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教师列举了丰富的“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案例。例如,自行车的演变过程、电子计算机的演变过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七八个案例,用以说明设计使技术得到了发展,学生也十分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发言。最后老师给出结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没有指出技术的发展是如何离不开设计的,离开了会如何?因而,标题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不够好,用正面的说法“设计使技术得以发展”较好一些。教学中,对这个问题不必过多讲,因为较为明显。至于第二个问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提法上有些不足,应是技术的进步是设计进步的基础与源泉。讲述这个问题,不必举过多的案例,只要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进步是在电子技术进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得到的,技术发展一步,设计也跟着进一步。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课程标准第77页《技术与设计1》(二)设计过程B指定设计方案1.内容标准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中的一课。教材是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设计构思)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又共同分析了设计台灯所要考虑的因素,接着学生进行了台灯设计。各小组完成后,汇报了设计意图及是如何根据设计意图确定方案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的十分精美的台灯,立即另起了全体学生及在场听课教师的轰动。这节课在大家对教师设计的台灯的赞美声中结束
   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做了设计并展示设计方案后,最后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台灯,十分吸引学生。问题也正好处在这里,教师没有连自己的设计是如何构思的,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教师设计作品的艺术性上去了。画龙没有点睛,没有把教学切到本课的主题上。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常用创造技法” (课程标准第77页《技术与设计1》(二)设计过程B指定设计方案1.内容标准(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中的一课。苏版教材是方案的构思方法二、常用的创造技法),
   老师给出了一些物品的缺点,学生利用缺点分析法进行了设计。学生在设计活动中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也做出了设计方案。
   这堂课的问题在于没有讲清缺点列举法中的关键:对缺点进行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还要明确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是否可能解决,接着还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个所谓缺点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在什么情况下是缺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论证,只要认为是问题就去进行设计,那是不对的。而且,还缺少调查研究这一步。在教学中的问题在于急忙让学生去做设计,忘记了设计的过程。还应当注意技术课与发明课的教学目的是不相同的。
   一点希望
   从这4堂公开课来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很优秀的。但希望注意以下问题:
   1. 很多老师听了课之后,就能讲出这位老师原来是教那门学科的。这是很正常的,在教一门新课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原教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上下功夫。因而,教师应当反复钻研课标,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堂课,应当而且可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2. 要钻研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与原来所教科目教学方法中有所不同的地方,摸索出一套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当注意的事,有些老师一说方法,老想搞一套什么教学模式、搞什么几步教学法。这样做往往把教学方法搞死了。(珠海课)
   3. 注意不要搞成小而全,一说设计,堂堂课都想让学生去做设计,好像不让学生做设计这堂课就不精彩。其实,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好课。原定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课上方方面面都接触一下,那不是一堂好课。花一点时间去搞设计,有可能还会使学生对设计庸俗化,好像设计是十分简单的事。(如缺点分析法一课,主要在发现问题。)
   3. 要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在教学中之所以不能做到画龙点睛,与教师自己的技术素养也不无关系。
   六、创新的教学。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应用创造发明、应用理论与实际,是创造发明形成生产力。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可以说,技术或创造、创新是不可分的。因而,通过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最佳载体。与其它文化学科相比,学生在技术课程中所进行的创新能更加真实,更能做出实实在在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创新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创新的价值与乐趣,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或创新的欲望,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真实地创新的过程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当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欲望;一是创新的能力。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同样发现了它的不足与缺陷,有的人可能会无动于衷,得过且过;有的人会想进行改进,但感到力不从心,也就不了了之;有的人可能也会感到自己力有不足,但下决心去解决它,一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一方面努力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创新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欲望;一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一是创新的思想方法与个性心理质量。对于前一个要求是较容易理解的,对于后一个要求可能会有些不太理解。要理解这一点,只要了解了创新的思想方法与个性心理质量是什么,就会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创新的思想方法,包括创新思维质量、创新技法与创新技能。下一条所说的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都是创新思维质量的重要内容。创性的思想方法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学习,不过在技术教育中更方便学习。而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它也是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在技术设计中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和批判性思维。应当注意,创新、设计是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的。在高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但要使学生知道有其独特的方法,能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真正体验这些方法。
   创新的个性心理质量包括:创新意识、意志、毅力、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如直觉、潜意识和灵感等。(注意,在个性心理质量里,我们强调了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这是因为,在其它学科里培养这些精神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技术教育是培养这些质量的好载体。)
   我们将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并列,而不是像有些书中把创新欲望放在创新个性心理质量里,这一方面是强调创新欲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区分这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创新,一是有没有能力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对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利。(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团对精神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时,组成一个团队,既相互合作,又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组成一个整体、一个团队来完成一项任务。合作精神正要是指人际关系上能与他人合作的个性心理素质。)
   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法正等待各位老师去创造!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希望大家都成为技术教育的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