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日期: 2009-11-12 3:36:55 浏览: 7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蒋凤荣

黑格尔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中,从鸟儿、蜻蜓的飞翔中,大胆地联想、想像,并不断地探索飞天的办法。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没有想像,人类的思维就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诗篇,用无声的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传达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大脑的屏幕上,就必须发挥想像,调动以往的经验,进行再创造,才能把知识学活学透。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巧设导语,引发想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语可谓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导语,使之具有启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带着好奇,发挥想像,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我在教学《雷雨》时,是这样设计的导语的: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么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曹禺,他笔下的悲剧是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曹禺的《雷雨》。学生带着这样的悬念和疑问读课本,想像着人物的性格,以及造成这种性格的时代背景,最终达到目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海洋与生命》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洋与生命》,一起揭开海洋的奥秘。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想像着如镜面般闪亮的碧波下隐藏着的奥秘,从而带着好奇进入学习当中。
二、设疑激思,丰富形象
打开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行行的文字,有些地方看似平淡,但如果发挥想像和联想,仔细揣摩,却有丰富的形象,别具一番韵味。这首先需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于看似无疑处巧设疑,才能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使文章能描述的形象丰富,生动起来。如果不驰骋想像,就不能走进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其中的韵味。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有这样的叙述: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用了“也”字,似乎与另一种情境相比较,这种情境则是大家熟悉的,究竟是怎样的情境呢?尽管学生没有见过槐树,更没见过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由似花非花的物象想到“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等,使之似乎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可视可感的生活中的情景,大大丰富了作品中的形象,耐人寻味,意趣盎然。《荷塘月色》有一段描写月下荷塘的文字,作者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荷叶如何能像舞女的裙?请大家发挥想像,描述一下荷塘的形象。学生想像着芭蕾舞演员表演时的舞姿,然后与舒展开的荷叶结合起来,这样描述道:荷塘的上面,繁茂的荷叶密密地紧挨着,叶子离水面很高,就像舞台上芭蕾舞演员轻盈舞动时飘起的裙子。通过想像,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芭蕾舞演员穿着绿色的舞裙,婆娑起舞。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下荷塘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三、搭设平台,深悟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往往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中间搭设心灵的平台,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写道:“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搭设平台,才会感到这是作者用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为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雷雨》中有这样的情节:侍萍以转述他人的悲惨遭遇的方式揭露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罪恶后,周朴园让她下去,侍萍说:“老爷,没有事了?”括号里的舞台说明写道:望着朴园,泪要涌出。我问学生:侍萍为什么要流泪?请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合理想像,领悟泪光后面的心理活动。学生们通过想像,思维中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深深领悟了戏剧的内涵。
四、放飞想像,进入佳镜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作者通过意象营造的意境,是需要想像才能像画一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的。只有走进意境,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意蕴,领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鉴赏的目的。在教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让学生通过想像,描绘“湘江秋景”图。学生描述道:“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放眼望去,远山层峦叠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一阵风吹过,层层的枫林像万千工农高擎的火炬。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澄澈,水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仰视空中,雄鹰动作敏捷矫健,正奋力冲向万里长空;俯视水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在这大好的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想像,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放飞想像,学生仿佛置身于湘江秋景的意境中,感受着秋天的美好,理解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怀。想像让学生学诗的兴趣浓厚了,鉴诗的水平提高了。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