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日期: 2023/7/29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罗春清

[摘要[通过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地考察,对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做了充分的调研,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方面剖析。对比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现状,总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特点。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与议,强调了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标杆”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制造业的腾飞起到重要作用。着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度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也正不断剖析自身缺点,借鉴良好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以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培训领域,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形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服务行业为主要培训领域,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补充形式存在的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专门为部分学生提供使其最终更好地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过渡系统[1]。从这三方面来看,2021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呈如下特点。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供求比率趋于“平衡”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受制于市场供需状况的职业教育形式,即市场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德国双元制培训市场经历了供需双方的同时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新进入双元制职业培训的人员数量明显减少,这一趋势虽然与德国长期低迷的人口出生率有一定关联,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德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防止疫情蔓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21年德国双元制培训市场出现滑坡,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年轻人的培训需求都有所下降。与2019年相比,截至2020年9月30日,新签订的培训合同数量仅为467.5万份,减少了11%。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中,2019年闲置培训岗位在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总数中占比9.4%,2020年占比11.7%,2021年该比重再次上升,增加到12.2%,这意味着几乎1/8的培训岗位处于闲置状况。伴随着闲置岗位在企业培训岗位中所占比例的持续上升,寻求培训岗位的求职者人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20年寻求双元制培训岗位的求职者在总求职需求中的比例为14.3%,2021年该比例下降到12.5%。由于双元制培训岗位名额供应的减少和培训需求大幅下降,导致2021年出现了德国职业教育进程中几十年来第一次纯数字意义上的供需平衡情况,供求比率(Angebots-Nachfrage-Relation,ANR)为99.2。而2021年仅有建筑、与建筑行业相关的辅助行业以及医疗专业助理人员中的培训市场状况改善是与培训岗位供应和培训需求的扩大保持同步。在其他的职业类别中,供求比率的日趋平衡则是由供应岗位减少和需求急剧下降导致的,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是酒店、餐饮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这些行业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人员出行限制政策和供应瓶颈问题的影响,其提供的培训岗位名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人提前考虑到了上述行业可能遭受到的疫情限制情况,因而对于这些行业的培训需求也呈持续下降趋势。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尽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供求比率大幅提高,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企业和年轻人之间,即供需双方之间越来越难达到匹配。供需双方的不匹配问题从2019年的9%上升到2021年的12%。供需是否匹配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匹配、区域匹配、特征或者行为匹配。显然目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如上三类匹配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首先,职业错配问题。职业错配是指职业的空缺与职业的需求不匹配,职业错配的比重已从2019年的33%增加到2021年的39%,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可能会在职业适应过程中逐渐发现职业错配问题,因而真实的职业错配比重会高于统计数字。其次,区域错配问题。区域错配是指申请人所寻求的培训区域不存在适合的培训机会,2021年区域错配问题占比20%。最后,特征或者行为错配。如果职业相匹配,而且职业所辖区内有培训名额,但这些有利条件却没有促成培训合同的签订,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特征或者行为上的不匹配。这主要是由于与企业和申请人实际或假定的特征或行为有关的原因,比如企业声望较低、学生在校成绩不高等等。
   (三)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GES领域供需增长显著
   以全日制学校的形式进行法律认可的职业培训即为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职业教育学校在学校结构、教育目标、受教育群体、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异质性,导致了德国的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市场供需状况不同,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是一种由官方组织的教育行为,主要由联邦政府及各联邦州政府负责。目前,德国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专业学院(Fachschulen/Fachakademien)、职业专科学校(Berufsfachschulen)、公共卫生学校(Schulen des Gesundheitswesens)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学校由于其所参照的法律依据有所不同,因而其具体的职业培训定位也有所差别。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思考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思考
   在学习期间,笔者先后通过观察和咨询,发现受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直接学习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主要以生产的方式进行,不刻意考虑实训成本。例如,他们在对参与木工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培训时,用的耗材也是直接从市场上购置的木工真实原材料,德国教师认为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虽然现在的培训方法看起来有点浪费,但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环境,为他们今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这种现场生产方式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保证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二)工作态度受到的思考
   德国人素来以勤奋、严谨而著称,他们的敬业精神、十足的干劲等都是我们经常耳闻的事,但这次德国之行,笔者发现他们工作时的态度与以前想象中抢时间、抢速度的特征大相径庭,他们在工作时给人一种“慢腾腾”感觉。经过和老师沟通我才了解,“不急功近利,精益求精”才是他们德国人普遍遵循的信条。例如,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在涉及实操考核内容时,安排的时间往往需要1-2天,这和中国现阶段大部分的考试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德国人认为只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行,不用太刻意追求速度,这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另外,笔者上课的地方及其他参观拜访的企业和学校,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窗明几净,整齐划一”,每天他们实训室的窗户在上课前都要擦拭一遍,实训完后实训设备必须摆放整齐并擦拭干净,他们认为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才能激发人去做更标准的事。
   总的说来,德国职业教育注重顶层设计和规划,各部门目标明确,执行时严格按照标准,德国人的严谨在职业教育培训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三、对“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建议
   本次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培训满满,由此引起笔者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入思考。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模式需要转型之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我国大多数教学方式都是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较差,效果一般不是太好。如果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4],或者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落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实学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开展“双师同堂”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严谨,学会创新;做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授课方式有吸引力就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二)坚持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深化与生产企业的合作,重视生产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用一线企业的生产实践指导教学,目的要明确,思路要清晰,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要让企业全面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未来的设备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技术升级等内容,这样就能保证人才培养标准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因材施教,发挥出各类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激发出学生不断向前的动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提升“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德国的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之前要经过多道严格的考验。例如,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最后还要经过多道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而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我们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每位“双师型”教师均具备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五)尽量采取小班授课模式
   德国的班级都实行小班制,这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同时老师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中国的国情不同,不能完全按照德国的模式,但可以借鉴的是上课人数不能太多,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评估考核时,要对学校的生师比、生均实训场所面积、“双师型”教师占比、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比例等严格审查,对每个行政班级人数提出合理的规定,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杜绝大班授课问题。
   (六)国家要适当进行政策干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而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中国的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而他们更愿意接收熟练工人,如果国家能对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在政策上有引导,例如减少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的纳税等,这样“双元制”教育实行起来会有效得多[5]。
   (七)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所有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对职业人的首要要求,是任何国家育人为本的首要要求。我们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贴合企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新国 马青松 赵毅飞,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研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议. 山西青年 2023年第11期
   [2]沈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剖析与借鉴[J].江西科学,2021,39(3):562-565.
   [3]吕春莉.旅游职业人才“三元制”创新培养研究——以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9(18):42-44.
   [4]马玉清.德国职业教育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4):115-1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