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金鹤小学大课间活动质量有效性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金鹤小学大课间活动质量有效性研究

日期: 2023/7/4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跃才

(嘉定区金鹤小学 上海嘉定 201803)
  
   摘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分析数据可以指导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排摸异质学生,实施运动全过程监控,及时干预,防止运动中猝死伤害事故。
   关键词:运动手环 大课间 运动负荷
  
   一、背景
   1999 年,教育部正式将中小学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型的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灵活,练习负荷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自2008年嘉定区推行“二操一跑”的课间跑活动,2010年正式确立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2012年针对学生上肢力量较差的问题推行区本大课间活动,2014年推行“一校一品”大课间活动。随后几年各校根据自己的特点百花齐放,形成了多种像是的大课间活动模式。2017年嘉定区《嘉定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实施研究,2018年学校也根据实际进行了相关研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大课间半小时的健身活动,有效性提升大课间活动质量,保障活动期间的安全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鹤小学一至五年级1052名学生,从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
   2.研究方法
   采用实践法、信息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①实践法
   运用运动手环对参与活动的1千余名学生进行运动数据测量与后台数据分析,在满足合学校在体育推进足球和羽毛球特色项目需求,又满足学生运动规律和健身的基本要求,动态调整大课间设计活动方案,使之成为适合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方案。
   ②信息分析法
   通过对学生活动中的心率进行全程检测,监测学生心率变化情况,计算出大课间活动运动强度指数、体育运动密度,确保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健身有效性。并对特殊学生进行梳理,为后期建立特殊学生健身档案做好准备。
   ③问卷调查法
   向全体学生发放1次对大课间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的喜欢度调查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年龄段学生对活动项目的喜好程度,了解对不同活动形式喜欢度,为制定大课间活动项目分布、安排和组织形式作依据。
   ④文件资料法
   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大课间发展趋势和借鉴的方法。获得的各类数据所具有的理论依据,防止研究出现偏差。
   三、分析与讨论
   表1 学生大课间活动各年级运动指数数据统计表
   年级 班级数 平均
   心率 平均运动前
   静止心率 平均运动后
   静止心率 平均最高心率 平均强度 平均密度
   一年级 5 145 92 102 187 1.72 48%
   二年级 5 147 92 104 191 1.75 47%
   三年级 5 150 91 95 190 1.78 50%
   四年级 5 152 87 94 195 1.80 49%
   全校 20 148 91 103 192 1.77 49%
   表1数据分析:学生大课间活动运动指数在1.7——1.8之间,处于中等强度,符合小学生的运动强度;活动密度在49%左右,活动密度比较合适;活动后5分钟的心率在100左右,与安静心率比较恢复比较好。
   表2 学生大课间活动男、女生运动指数数据统计表
   年级 性别 平均心率 平均强度 平均密度
   全校 男 148 1.77 49%
   女 148 1.76 48%
   一年级 男 143 1.7 48%
   女 147 1.76 48%
   二年级 男 148 1.76 48%
   女 146 1.74 46%
   三年级 男 150 1.79 51%
   女 149 1.76 49%
   四年级 男 154 1.83 49%
   女 151 1.80 48%
   表2数据分析:说明男、女在同等活动条件下,基本没有差异。
   表3 各活动内容运动指数数据统计表(部分)
   活动内容 班级 平均心率 平均强度 平均密度 告警次数 温度
   课间跑 全校 159 1.86 58% 241
   跳短绳 一(1) 139 1.65 40% 2 36°C
   接力跑 一(3) 146 1.73 39% 0 36°C
   篮球 一(4) 144 1.71 39% 3 26°C
   袋鼠跳 一(5) 130 1.55 33% 0 36°C
   游戏 二(2) 144 1.71 39% 1 36°C
   跳绳游戏 二(3) 145 1.72 38% 5 36°C
   袋鼠跳 二(4) 132 1.56 30% 0 36°C
   接力跑 二(5) 137 1.62 37% 0 26°C
   跳长绳 三(1) 145 1.73 42% 3 36°C
   足球 三(2) 134 1.59 35% 0 36°C
   足球 三(4) 140 1.66 36% 0 36°C
   跳短绳 三(5) 147 1.74 42% 5 36°C
   跳短绳 四(3) 148 1.73 31% 4 36°C
   表3数据分析:课间跑在整个活动中强度达到中上水平,其它活动强度基本在中等水平,这与项目的特点、学生练习积极性和带班老师的管理是否到位有直接关系。
   表4 全校与四年级某班运动心率曲线图对比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金鹤小学大课间活动质量有效性研究

   表4数据分析:学生在整队期间心率有一个明显提升,有利于课间跑练习;学生大课间活动产生一个单高峰,游戏部分心率平稳下降;在整理器材和整队期间学生心率继续下降,逐步接近安静心率。
   表5 四年级某班运动中报警统计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金鹤小学大课间活动质量有效性研究

   表5数据分析:通过预警数据可以检测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情况,可以进行有效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数量和运动强度;通过预警也可以有效关注和发现异质体质学生,防止家长漏报和瞒报,防止运动中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四、结论与建议
   1.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指导学校可以把课间跑安排在活动前半部分,符合运动生理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心率恢复。学校大课间活动之后是教学活动,让学生心率快速恢复到安静心率有利于学生能进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2.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大课间活动强度和运动量与气温的关系,防止运动强度过高。可以提醒组织者要根据气温具体情况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特别是课间跑环节,可以从距离、速度进行有效调控。
   3.通过运动手环可以排摸异质学生,运动中实时监控学生,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干预运动中的异常情况,防止运动中猝死伤害事故。
   4.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可以实时监测,不用破坏俊东节奏和动作连贯性,这是人工检测无法做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