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混合学习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

混合学习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

日期: 2022/2/26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忠良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300)
  
   摘要:本文中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例,针对混合学习的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环节,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 混合学习 中职 电子技术应用 专业理论课程
   一、研究背景
   混合学习方式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面向本专业相关行业和岗位的用工需求,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本专业对口高校的招生要求,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若选择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应能具备本专业相关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若选择继续升学,应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技能储备。
   目前,很多中职专业理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经常完全以自己为教学中心,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满堂灌,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内容;教师没有积极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加上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混合学习方式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研究
   1.混合学习的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开展混合教学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具备的线上线下学习要围绕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积极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场景。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力和学习潜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混合学习的实施
   在实施混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教师需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混合式学习中来。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伸缩性较大,理论性较强,且和现代生活密切联系,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模拟电子技术与技能”和“数字电子技术与技能”。本文结合《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几个具体课题实施混合学习的情况,交流一些想法。
   2.1课前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前学习设计时,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巧妙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组合逻辑电路设计”部分,教师设计课前学习时,可以将“抢答器”、“表决器”、“信号灯”等常用电路设备的应用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学有所用;同时在视频中加入一些互动话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线搜索相关知识信息,拓展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学情,将教学重点“填写真值表”和难点“化简表达式”内容制作成学习任务书,并设计了“闯关进级式”的课前学习要求。比如“填写真值表”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着重学习“三输入”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尝试学习“四输入”部分,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有所收获。学生课前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并在线提交;教师及时查看和批阅,梳理学生课前学习动态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课中教学设计。
   2.2课中学习
   首先,激发学生课中学习主动性。对课前认真学习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中学习。比如,课前虽然有学生在填写真值表时,对电路功能判断有误,但因其书写工整、按时提交、积极参加线上答疑,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积极表扬,帮他树立自信,激发其继续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积极实施互动教学。大部分中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合理地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在课中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电路设计的几个步骤,设计“竞赛环节”、“招标环节”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同时教师将学生课前学习任务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享和详细解析。比如学生在根据真值表书写表达式时,常常由于对原变量和反变量理解不清,造成表达式书写错误;同时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容易造成相邻非符号错误“搭接”,教师课前将这些问题逐一归纳,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分享,可以更直观的提醒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节。第三,实施分层教学。教师既要兼顾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有所获,还要为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表达式化简时,设计由浅入深的梯度性要求,如由最简与或形式、与非形式、异或形式等不同难度等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生在课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学法上多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发挥自身学习潜力,多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通过合作式相互交流互动,既可以在知识技能上实现相互取长补短,也积极促进了师生、生生和谐关系的发展。
   2.3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优拓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后学习内容时,一方面密切联系课前、课中学习内容,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制作成任务单,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一方面,紧贴本课知识,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拓展学习,拓展知识应用,提高学习满足感。例如在“组合逻辑电路绘制”部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独立熟练绘制出满足不同要求的电路图。为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典型的表达式,如与非表达式、异或表达式,供学生课后强化作图的熟练性和规范性。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功能上的改进,或根据芯片结构图进行实际连线设计等,增加学生学习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例如在设计三人表决器时,课堂学习中的设计要求为“少数服从多数”,即“三人中至少两人同意方可通过”。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后拓展学习中,提高设计难度,提出“三人中,有一个主裁,两个副裁。只有主裁同意且两个副裁中至少有一人也同意时方可通过”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创新。再比如在课中学习时,只要求学生利用基本门电路绘制出逻辑电路图。那么在课后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常用的集成芯片(如74LS00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布线,并结合学生设计出的优秀作品及时进行在线互动、点评和分享,提高课后学习成效。
   2.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据个人了解,目前各个学校使用较多是教学平台泛雅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资源后,学生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在线观看教学微视频、线上答疑、线上测评、线上分享等。同时,现在很多教师根据个性化需求,使用互动APP,比如QQ群等积极开展线上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各所学校各有特长。但个人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需求还是很大。目前针对职业教育的有效信息化资源还比较匮乏,需要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大量精力去建设。
   今年在疫情期间,我受教研室领导的邀请,参与了战“疫”微课堂建设工作,制作了一期“宅家用电安全小贴士”微视频。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电安全的重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当时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就是:“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学有所用”。为此,我特意从cctv央视网等网络平台上搜索了大量的事故案例:有视频、图片,花了一周的时间,和孔主任一起前后修改了3稿才完成。比如里面有一段关于电瓶车违规充电的问题,后来我把这段视频通过QQ、微信转发给学生学习、并通过腾讯课堂开展了一次在线直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反响。有效的信息化资源会让教师的课堂更加轻松有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合学习整合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在线教学的优势,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混合学习的开展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实践。
   在中职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积极探索混合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发适合中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珂;孔晓靓;“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演进态势研究[J];数字教育;2018年05期
   [2]姚伟;混合式学习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2017年08期
   [3]余滢;“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混合式学习方法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6期
   [4]陈玲霞;廖喜凤;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17期
  
   作者简介:刘忠良,男,(1981-),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混合学习的实践研究—以高淳中专为例 》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ZYB5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