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改革

日期: 2011-10-19 19:40: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内容摘要:
   如何使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适用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当前职业学校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以整合多门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为《电子技术及应用》及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就如何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电子技术 电子产品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实践 教学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职业改革精神,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就电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及应用》是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谈谈我的一家之见。
   一、 课程分析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是电子电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元件测试、焊接、调试、检测、维修等技能。
   本课程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的教学设计,以四个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元件测试、焊接、调试、检测、维修等的方法。
   其次,本课程标准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的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电子设备装接工》和《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资格中的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理实一体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具体工艺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元器件检测、元器件成型、焊接、调试、检测、维修等技能;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制作直流稳压电源、组装电子助记器、组装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调光灯电路、组装声光控节电开关、设计制作三人表决电路六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内容,通过具体项目操作使学生掌握元件测试,电子电路的装配、调试等能力,并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生源情况,结合电子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我们将它定位为培养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掌握电子电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装配、制作,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管理,电子产品的识别、测量、选用,常用电子仪表、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具有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装配、调试检验、安装维修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企事业单位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维护、产品调试与检测等岗位工作,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的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中高级维修电工、电气助理工程师等职业标准,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较好的对新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
   (5)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4)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
   (1)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测量、选用能力;
   (2)常用电子仪表、仪表、工具的使用能力;
   (3)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
   (4)电子装配、制作能力;
   (5)利用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调试、维修简单电路的能力;
   (6)具备生产线元件成型、焊修、调试等各工位的操作能力;
   (7)具备基本的质量管理能力;
   (8)具备电子行业的职业规范、质量第一的观点、安全生产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9) 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
   (10)能根据原理图或产品调试说明书对设备安装、调试;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中职的学生,他们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加上他们从前没有接触过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理论知识很抽象,因而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很感兴趣,他们愿意动手,并且在动手的过程遇到了问题愿意想办法去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取上,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的实际理论基础,以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课程模块设计
   1、课程设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三性”
   ①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制作、科技创新项目制作,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个学期还要举行一次电子制作比赛,这样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②教学环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场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教学环节不局限在课堂内部,我们还会把每个制作课题的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堂外去完成。同时经常开展一些电器维修服务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场地也不局限在校内,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些都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③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课程目标中的职业能力需求来源于职业岗位,在课程设计中,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这就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2、项目设计,抓住了课程标准的“重点”
   本专业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接触的电子产品电路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模拟电子电路,第二部分是数字电子电路。在教学内容载体选取时,按照服务企业、以真实产品作为载体的选取原则,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重点,选择了工作岗位接触的“充电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助记器、报警器、智力抢答器、”等六个典型电子电路设计学习情境。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其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将企业现场的一些实际做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
   3、教法设计,突破了课程标准的“难点”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专家姜大源教授的教学理论,我们为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设计了六个步骤:
   ①任务资讯:对本任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②任务决策:对项目载体——产品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③任务计划:设计安装布线图、对元器件进行选型与检测;
   ④任务实施:对元器件焊接装配、通电运行调试及故障诊断与排除;
   ⑤任务检查: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⑥任务评价:对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提出更好的方案,即总结提高,使之做得更好。
   四、 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程资源
   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搞好课程教学的保证。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与中国兵器集团江南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专家一起编写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电子产品的制作与检修》。同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电子产品的制作与检修学习指南》、《电子产品的制作与检修习题集》。还为本课程的教学配备了专用实训室、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数字频率计、投影仪及用于资料检索的计算机等硬件资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我们在教学中均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多媒体制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表达方式多样,包含了大量音频、视频资料,多媒体教学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②软件仿真技术的应用
   软件仿真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 “Multisim”、和“EWB”等电路仿真软件。通过对电路仿真运行,用虚拟仪器测试电路运行参数,从而确定较为合理的电路参数,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电路的工作原理。
   ③任务驱动法
   我们将学生按4人一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时教师下达工作任务书,任务书中对该任务进行一定的描述并提出要求,学生则以教师下达的任务书为共同的活动中心分组学习讨论,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④团队合作法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以小组分析、讨论、协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确自己的任务后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其他组员协作。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小团队,每个团队针对相同的任务协作完成,学生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下达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具体任务的实施者,从而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⑤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和加工经验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对产品某个技术难点提出问题,并解释案例的相关背景及内容,然后由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各组派代表阐述本组成果,其他组对该组成果进行质疑提问,各组分别阐述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并给出解决方案供各组参考。
   五、 教学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用上术方法建设课程和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反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学得懂、记得牢、理解透、体会深。”由于学生喜欢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上课,因而到课率高,据课堂考勤统计,学期到课率高达99%以上。
   2、学生已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电路基本的分析方法、相应的制作、调试和故障排除技能。已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筛选常用电子元器件和检测电路参数。
   由于进行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加强,如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库还要进一步充实,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的积累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