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精神突围因素——以苏东坡诗文为例
摘要: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心路历程复杂,但他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本文以苏东坡诗词为例探寻了大文豪精神突围的因素:寄情山水,佛、道宗教思想影响,广交朋友,生活情趣浓厚等。以让我们后人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关键词:诗词;精神突围;因素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从黄州贬到惠州再贬到儋州,一贬再贬。但伟人没有因此而消沉、堕落,而是苦中作乐,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在黄州期间,他变得豁达、幽默、开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他的《前赤壁赋》中可以略知一二。《前赤壁赋》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从文章的线索可以窥探出苏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是一条曲线,反反复复,最后才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下面我们就以苏东坡的诗文为例,探寻苏东坡精神突围的因素:
(一) 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简单地说就是从自然景观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大约苏轼赴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词《定风波》,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本来穿着蓑衣在烟雨中生活是艰难的、困苦的,但词人却说,谁害怕呢?有什么害怕的呢?我不怕在烟雨中度过我的一生。众所周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打入大牢,后弟苏辙鼎力相助,
和太后爱惜人才的原因,才躲过一劫,后被贬到黄州。到黄州后,在沙道中遇雨,同行狼狈,独词人不觉。他不怕烟雨,甚至欣赏“烟雨”这美景。寄情于烟雨这自然景观中。下阕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风雨吹打树叶处,本应感到伤感,应有说不尽的凄苦、怨恨。然而作者笔锋一转,也无风雨也无晴。既不是风雨狂肆的雨天也不是红日高照的晴天。读到这里让人感叹“有”和“无”全在于人的心态。负面的东西当作无,是指人面对逆境能坦然处之,这固然可贵,但词人把顺境(晴天)也能当作无,这就难能可贵了。贬职也好,升官也罢,词人都能平和地对待,达到了荣辱不惊,宠辱皆忘的境界。和北宋另一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所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
再如:《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于是饮酒乐甚……作者寄情于黄州的山山水水中,忘掉了贬谪的身份,忘掉了烦恼。还有一首诗《梅花》,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黄州的途中,被贬途中,应是风餐露宿、人困马累。然而诗人却云:“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意思是说:清澈的溪水,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犹如歌曲在为诗人送行,一直伴随诗人到达黄州。
(二) 佛、道思想影响
因为苏东坡仕途之路不畅,所以佛、道、儒三家流派混合在一起,影响着东坡居士。年轻时,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用世,希望自己能大济天下。贬到黄州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就体现了佛家思想中的四大皆空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后赤壁赋》中“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东坡为我们描绘了翅大、色黑向西飞行的孤鹤形象。道家心目中的孤鹤向来是寂寞、高贵、超凡脱俗的象征。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出道家思想对东坡的影响,孤鹤的形象隐喻东坡的品行,暗示苏轼精神上已归向世外的隐逸者,淡泊、洒脱已成为精神主旋律。人生在失意时,用佛、道思想影响、左右自己,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三) 交友广泛
苏轼在朝廷为官时,是北宋文坛上重要领袖人物,名噪京城,结交和培养了大批文人雅士。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这四人后来成就也很高,被世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士大夫能结交,凡夫俗子、乡村野夫也是朋友,这也是东坡的个性。在黄州期间,苏东坡就有一帮土著朋友。我们从东坡的书信中就可以有所知晓。《答李端叔书》云:得罪以来,深知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书信中的字句反应了苏轼没有停留在士大夫之族的朋友圈里,他跳出了这个朋友圈,而显得更洒脱、自如。
(四) 生活情趣浓厚
苏东坡精神突围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生活情趣浓厚。他能放下他士大夫的架子,丢下被贬的身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初到黄州》诗云: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靠水,面山。有鱼,有竹,还有柑橘、芋头,便宜的猪肉……。这些丰富的新鲜的食材,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烹饪学家。他亲自撰写了《猪肉颂》并公布与众: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时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后来就有了妇孺皆知的东坡肉。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他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被贬惠州,写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小小的特产荔枝满足了文人舌尖上的口味,忘掉了被贬的不悦,甘心长作岭南人。他实现了他的精神突围。
从苏东坡的精神突围因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灵魂丰富、立体、鲜活的苏东坡。我们世人也应该从他身上多多少少汲取点精神食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