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成长
最近《》第二季中,董卿落落大方,诗词信手拈来,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无法像董卿这样拥有先天的美貌,可是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沉淀,拥有她的才华。一个女人,不论她多么的平凡普通,若她读好书,懂得用书香气来装饰自己的气质与内在,她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场就会如星辰闪耀,让人过目不忘,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女人,留不住的是容颜,流逝的是年轮,增添的是满脸的皱纹和走过岁月的沧桑痕迹,生活让我们无法远离浮华凡世,那就让我们升华内在的气质。
书香人生
我对书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年幼时家里教师居多,家里有一个堆满了书籍的大书柜,那个书柜虽然老旧,可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我心目中的圣地。小时候读的书是《红楼梦》《西游记》《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虽然是简易的画本,年幼的我依然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这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是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所以连环画曾一度成为我的启蒙读物,它们散发出的那种浓浓的墨香,一直让我如今回想起了还那么妙不可言,那么如痴如醉。
在外上学前的每个暑假,我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别的孩子都呼朋引伴,我却宁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几乎不与同龄的孩子玩耍,几近于离群索居。可能这一点与祖父极为相似,祖父好静不好动,偏又喜欢独处,脾气也颇为固执。母亲就常常说我“整天钻到书本里,犟得和你爷一样”的话,祖父却夸我好学,并让妹妹以我为榜样。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场景,春暮之时的某个傍晚,爷爷家中的小院开满梨花的树下,我端坐在一方小木凳上,手捧一本书籍,我们祖孙二人各自在品读手中的读物,奶奶一旁做着针线活,偶尔抬起头慈爱地看着她的小孙女。微风吹过,雪白的花瓣飘落书间,兴之所至也会大声地朗读几段,或者和爷爷聊上几句书中的情节。
那时已经懂得了取舍,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钢》,许仲林的《封神榜》,邓广铭的《岳飞传》……我一本接着一本疯狂地读,为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深深着迷。书中,我结识了温婉知性的女子,欢快明亮的少年,他们的故事或凄离,或甜蜜,书中那些跳动的人性之美,滋养了我的年少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工具的越来越广泛,大多数人都放下了书本,拿起了手机,放弃了纸张,看起了电子书,然而我还是比较喜欢渗透着墨香的纸质书籍,每当闲暇之际或夜幕降临之时,我总喜欢捧一本书,把自己蜗居在自己的屋内,尽情的享受书中的墨香带来的乐趣,喜欢翻页时“沙沙”的声响和透过沉淀的文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场景。那种在书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恬适,是无与伦比的惬意和最大的享受,是浮躁背面的一丝无尚的淡定。参加工作后,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用到的非常有限,刚开始都不是轻车熟路,都是从零起步的。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阅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等大量专业知识书籍,掌握技能,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是甜的”
虽然我现在只有26岁,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为人妻、为人母。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己没有丰富的学识,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犹太人对书本、阅读、知识的热爱远超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在犹太孩子两岁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在《圣经》上滴了一滴蜂蜜,让孩子亲吻它、舔舐它。孩子尝到书本上甜甜的味道,妈妈便告诉他:“书是甜的,知识是会带给你甜蜜生活的。”这就是犹太民族著名的“吻甜书”仪式。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不是说每天必须一定要读多少书。而是,至少一个星期,一个月,都有一段阅读时光,可以每天10分钟,20分钟,也可以一星期有两个晚上或者三个晚上花半个小时阅读。不要总想着空的时候再读,无聊的时候再读,休假的时候再读。时光如此美好,稍纵即逝,一晃眼,孩子就会过了培养阅读习惯的年龄,再想去塑造,恐怕为时已晚。
记得读过几米的一本《我不是完美小孩》,大人们都渴望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给的计划成长,长成一个模范的孩子,然而这往往只会给童真的孩子们深深的失望。毛姆说过,完美的往往都是无趣的,生活也容不得完美的东西长存,只有一颗孩子般的心灵,才能欣赏到不一样独特的风景。
人生、梦想、幸福
生活是很现实的,而心灵的世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来自于书籍。读书可以最大限度丰富一个人。读书也会使人心胸开阔,学会豁达、乐观。平淡的生活中琐碎和辛劳在所难免,容易让人变得狭隘,而读书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从一个个感悟人生的道理中获得心灵的释放,从一篇篇传世佳作中找到心灵的港湾。
譬如最近一段时间读的几本书,兰迪·鲍许《最后的演讲》,讲的是热情、风趣的大学教授兰迪,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留给他的时间只有3~6个月,在他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演讲,内容却依旧是一贯的幽默、充满启发,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用诚恳、幽默的态度与活着的其他人分享他的独特经验,所谈论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的重要议题,跨越阻碍,而这激励着许多的年轻一代,只要对生活有希望,对人生不放弃,坚持努力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能够心胸豁达的看待一切,不要为了小事去斤斤计较,要知道即使你再完美也不会迎合所有人的满意,不如潇潇洒洒的,不要为他人而改变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最美的你,这一生认真努力的工作,心安理得的生活。
时光如梭,我渐渐褪去初入职场的青涩模样,读书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我会重读一些经典名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定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它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品读诸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一些国学经典,会让我们更加敬仰古人纯净而豁达的心灵和洞察世事的敏锐;读一些专业成长书籍,作为教师,还要读一些适合自己学科、学段的教育教学书籍,掌握一些教育前沿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更快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教育教学专家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读一些时事新闻,“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如果只是读书,不关心一点时事政治,那就变成了书呆子,每天收看中央和地方新闻联播,了解一些新政策的出炉等等。
每一本书都可以有相同的外表,就像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穿相同的衣服。但是,书的内容是写出来的,如同女人的内在气质,是练出来的。一个女人,无论她多么的美丽鲜艳,若她不读书,不知道如何充实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再多的美丽也会如花瓶一般,昙花一现。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所以可爱的女人们,多读些书吧!给自己一点惬意的时间,周末温暖的午后,坐在落地窗前品一本书香,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你会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