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底线教育要从教育底线做起

底线教育要从教育底线做起

日期: 2019/4/8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陆政

【摘要】目前有很多学校重视底线教育,甚至搬上了日常课程,可是新闻报道中教育界的丑闻、校园欺凌案件等却频频发生,试问,我们真的管控住了问题的源头?我们都该审视作为教育者的自己,我们的教育底线有没有丧失,学生是如何评价我们的。当我们重新站回到起跑线,守住教育的底线之后,再去要求学生效仿,看来,这才是最必要而唯一的道路。
   【关键词】底线教育 教育底线 分层德育
  
   人要有做人的底线,这是毋庸置疑的。底线是指人在处事过程中不得违背的最低的道德限度。既然如此,底线就代表了一个人之所以为社会人的最低要求,任何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事都不该逾越的警戒线。
   “底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施教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而学生能够感知到并运用在他处理各种实际情况下的底线选择。换句话说,你可以不进步,但不能退步;你可以原地踏步,但不能退步;你可以退步,但不能退到底线以下。你可以不当积极分子,但是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这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但是我们目前的校园往往充斥着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成绩佳、品德好的这批学生被老师当作模板,低于这批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的则被认定为次品。”殊不知这种意识形态造成很多学生三观不正,走向社会或者在校期间就对老师和学校充满了怨恨,也就有了高考结束集体撕书的画面。长此以往,在学生心里形成了恶性逻辑——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能买学位,人能上到更高阶层。一旦缺钱、缺学历、地位名誉,各种逾越底线的行为就容易诱发,这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药家鑫案发生后提出“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而又比较缺失的话题,那就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底线教育’”。我以为重要的问题根本不是出在“底线教育”的缺失,而是“教育底线”的缺失。“底线教育”的缺失只是教育内容的部分问题。如果王先生的所谓“底线教育”是指“驾驶车辆的底线应当是遵守交规;不慎违反了交规,底线就是不能撞人;撞人的底线,就是及时停车,协助抢救”之类,那么我认为,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一点也不缺,因为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容。
   从底线教育出发,这里的“教育底线”的缺失是教育的整体危机。当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形成,要想改变,实属不易。国家层面对于学校,尤其是高校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尤为关注。当我们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教育的时候,一家幼儿园园长居然给另一家有竞争的幼儿园的孩子下毒;我们严肃校纪校规,要求学生不能互相抄袭作业的时候,一位名牌大学教授正在抄袭论著、编造成果。校长昨天刚在国旗下带领孩子们宣读文明诚信的誓词,今天就要求班主任让学生到教室办公室当面填写调查问卷,确保不出现“问题”;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刚讲完学校的教风是循循善导,这节课就把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骂个狗血淋头。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的做法么!”所以,要想改变这样的意识形态谈何容易。
   首先,要让孩子守底线并不难,先把自己的底线守住。当一个初中生因为一次中考模拟考试成绩不佳,家长邀请班主任就餐,并悄悄将一包鼓鼓的用报纸包着的钞票塞进班主任手里的时候,孩子他看到了,之后的一个月班主任对他无比关心照顾,让他有了些许不适应。他明白了,原来老师教育他们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只不过是“向钱看齐”。这件小事无非在他心里种下了恶的种子,待他长大成人,为了做一个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他千方百计巴结讨好上级领导,把一张银行卡塞进了领导手中,恶的种子开出了恶之花。他一步步想着往上爬,故技重施,恶之花开得越来越多。当纪委人员敲响他办公室门的时候,他知道,冰冷的牢狱铁门已经是他最终的归宿,他的恶之花也结出了恶之果。人固然有缺点,惰性、侥幸、自私等等,可是不巧,我们的身份是人民教师。当老天选中你的那一刻,你不得不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孜孜不倦”、“无私奉献”这样的词语镌刻在心中并时刻牢记。
   作为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及大自然。不仅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刻刻给学生看到的都是表率的力量,同时要建立一系列底线品德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且善用赏罚。品德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只给予学生底线教育,还要向上突破,寻求高质量德育、分层德育,立足底线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完善其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王一宁,《从“学生失联”探析学生工作中“底线教育”问题》,《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24期
   [2]董雪莲,《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刘博识,《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探析》,《山西青年职业学院院报》,2014年9月第3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