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关于译林《英语》 Grammar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与感悟——以六(下)Unit4 Road safety为例

关于译林《英语》 Grammar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与感悟——以六(下)Unit4 Road safety为例

日期: 2021/2/25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海光小学 樊静

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总体教学思路是以听说为主,重点培养交际能力,强调要淡化语法。所以我起初的理解就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小学生略微了解一点语法知识就行,而不是要求熟练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会遇到大量的语法方面的问题,主要以各种时态、词性变化和句型转换等问题居多。在低中年级教学中,主要以听说为主,我们适当地渗透少许的语法知识,学生就能轻松应对,但是进入高年级之后,教材中涉及的语法知识逐渐增多并加深,学生遇到语法题就没那么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了,不少孩子都是连蒙带猜地完成相关习题。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我们如何把握好语法渗透的度呢?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使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易懂有趣,又能使小学生们在运用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并运用起来呢?
   在最近的一次区级教研活动中,我尝试执教了六(下)Unit4 Road safety(Grammar &Fun time)一课。教材中的Grammar time 是五、六年级新增加的一个板块,语法教学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板块。该板块主要采用直观、易懂的图表形式,归纳和总结了所在单元的新授单词和句型等,帮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相关语法知识,引导教师宏观地把握本单元的主要语法内容。 在我的设计中,我努力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力求让学生在习得英语语法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并丰盈了思想。下面我就结合我本课的教学设计谈一谈我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情景创设,在语境中切入语法主题
   本单元的主要语法是情态动词must,can以及否定形式mustn’t,can’t 分别的用法以及区别,话题是有关马路安全的。在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故事文本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它们的用法已经初步了解,所以我就尝试创设了一个邀请学生加入“交通志愿者”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认识到要从“我”做起,并提醒身边人,让人人都意识到马路安全的重要性。
   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意识到了“马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课伊始,就直入主题,并深化主题。紧接着为了达成“成为交通志愿者”目标,学生必须完成三项测试。
   Test1: Know the road
   作为交通志愿者,首先要通过第一关的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看学生是否熟知马路上的各种标志以及它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的重点词汇,从而进一步了解马路情况,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语言基础。
   Test2:Know the rules
   接着第二关测试的内容是围绕story time中的有关交通规则的两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讨论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文本内容,并自然引出含有情态动词must /mustn’t的句型, 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它们的用法,为下面环节做好铺垫作用。
   Test3:Have good response
   最后一关是考验交通志愿者的临场判断力。在简单完成书中Fun time的“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英文版本的“抢板凳”的游戏,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增加了游戏完成的难度。两轮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尝试使用相应的情态动词,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二、巧用素材,在活动中归纳语法规则
   在小学阶段,除了要培养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语法归纳的能力。本单元的语法是情态动词must,can以及否定形式mustn’t,can’t 分别的用法以及区别,所以我们要设计出基于培养思维和能力的语言训练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1. 回顾故事,自然过渡
   由上面创设的邀请学生们加入“交通志愿者”的情境,到学生对于相关词汇的了解,再到故事中三个关键问题的提出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grammar time中的部分内容,最后由局部到整体,学生完美地完成了环节之间的过渡。
   2. 引导观察,自主归纳
   基于刚刚的故事回顾以及问答形式的交流,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仔细观察,试着先自主归纳出语法规律。可能学生不一定能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来表述,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也能了解到学生的一些理解和真实想法,以便于教师在后一环节能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更正或补充。
   三、穿插游戏,在活动中巩固语法知识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沈峰老师曾经说过,小学语法学习目标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但如果我们讲解语法过于集中和冗长,学生就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单纯的、孤立的活动,而游戏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语言操练效率的方式。教学片段如下:
   1. 游戏一: Look for a home
   语言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在Look for for a home的游戏中找一找和贴一贴,先是教师示范贴,再让学生完成剩下的部分卡片。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建构语言体系并逐步掌握语言
   2. 游戏二: Fun time
   最后一关是考验交通志愿者的临场判断力。第一步,我是先充分利用教材Fun time中的“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让学生多次使用本课的重点句型进行会话,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本课语法的句型在一定情境中运用,从而加深对句型意义的理解。
   3. 游戏三: Take off the bench
   游戏规则是先是全班选择4名学生参与游戏,再是下面的同学反复说Green man, go的指令,指导听到老师Red man, stop的指令,四名台上学生立即抢位置坐下,最后淘汰者就必须根据出示的场景回答问题,若不会可寻求帮忙。
   在简单完成书中Fun time的游戏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英文版本的“抢板凳”的游戏,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增加了游戏完成的难度。两轮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尝试使用相应的情态动词,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跳出课本,在新境中丰盈语法思想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基于书本,但还要高于书本。只有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初步形成的语言技能才能逐步内化成为一种交流的习惯。所以语言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操练阶段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结合生活,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解决了书上的交通问题之后,我又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吃饭、用水以及停车。教师先是带领学生一起用情态动词的句式制定有关吃饭的规则,再让学生通过pair work的方式制定完成其它两大问题的规则。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所学,还让学生明白了“规则无处不在”的道理,更教育他们在生活中要做一名处处遵守规则的明人。
   五、课堂延伸,在作业中继续内化语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已不像以往以读读抄抄默默背背为主,而是要兼顾能激发学生兴趣且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为主,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本节课对于规则的理解仅仅课上列出的例子还远远不够,学生可以通过课后查找资料、浏览网页等,获取更多关于规则的知识,拓展视野,巩固所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