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才理论和实践探究
[摘要]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也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能否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成败。本文从青年学生概述、青年学生成才概述和青年学生成才的实践探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年;成才;实践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一、青年学生概述
青年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īng nián,青年的含义在全世界不同的社会中是不同的,而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更一直在变化。
中国古语就有“青年”、“后生”及“郎”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特别是18世纪基督教创办青年联合会以来,青年一词开始正式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在中国逐渐被广泛使用。联合国于1985年首次将青年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 。从1995至2000年,世界青年人口的估计数从10.26亿增长至10.66亿,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8.1%降至17.6%。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青年占全球总人口比例预计到2050年将继续下降至13.2%,届时15至44岁的青年人总数将是11.76亿人。绝大多数青年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就2000年而言,占青年总人口85%的9亿青年生活在世界发展中地区。随着更多的发达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这一比例预计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所以青年学生就是指年龄在14-35周岁之间的正在学校或者各类培训机构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我能力的人。
二、青年学生成才概述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决不应该仅仅为了获得个人谋生的手段来选择职业,而应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1]这些论断深刻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应该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新时代青年应把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主动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赢。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习近平强调: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
所以青年学生要成才必须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内因,就是青年学生本身要有成才的主观愿望,表现为有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德才素质;二是外因,就是成才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可以促进青年成才,也可以毁掉青年。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外因通过转化成内因促进青年学生的成才。
三、青年学生成才的实践探究
(一)从个人层面来讲,青年要有成才的正确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习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五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六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我读完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深受启发,总结为“立志、爱国、责任、奋斗、本领和品德”六要点。
青年要有成才的正确理念,就是在深刻学习和领会以上六要点的基础上,把“立志、爱国、责任、奋斗、本领和品德”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落实:
第一,青年要有成才的思想认识。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是否成才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历史上,无数有作为的杰出人士都是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从小家走向大家,自觉把自我发展与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青年能否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
第二,青年要有成才的态度。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做事态度要端正!“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自助天助者,佛渡有缘人。”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态度:做人诚实、做事踏实。
第三、青年要有成才的社会实践。陆游说:“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毛泽东讲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语言很朴实,告诉我们青年成才必须在实践中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习总书记对青年寄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3]。
所以青年要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历练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
(二)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要给青年提供成才的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3]。
所以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尽可能多的给青年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和政府,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要引导青年自觉成才。
今天,我们走进新时代,我们每一位青年都应该学习历史、尊重历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新时代青年必须敢于担当,勇担时代重任。时代将历史使命交给了青年,时代把责任担当压给了青年,这是党对青年无比的信任和重托,也是党对青年极力的鞭策,无论哪个社会、哪个年代,青年都将是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党中央历来都是重视引导青年工作,自始至终把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国务院在2017年就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规划》第一次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与发展。对于未来10年的青年发展目标,规划注重结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分2020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了要达到的总体水平和目标。明确了规划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实施,共青团中央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同时设立推动规划落实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设在共青团中央,由中央领导同志牵头实施。这是我国青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文件,大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道路自主、理论自主、制度自主、文化自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导青年学习、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应该自觉地把自已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以国家大局为重、国家利益为先,个人利益主动服从于国家利益,永远牢记有国才有家,勤奋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修炼品德,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在新时代担当应有的时代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和力量。
高尔基说:“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用批判的思维看待青年成才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期待青年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新华网,2013.5.4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新华网,2019.4.30
作者简介:杨中兵(1967—),男(汉族),四川岳池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般项目:2018年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论述研究】(项目编号:CSZ18059 )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杨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