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中职生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中职生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教育

日期: 2020/1/26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陈韦

摘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在落实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相关行为习惯的养成。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从意识、情感、行动、评价上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有效养成中职学生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垃圾分类 中职生 习惯养成
  
   一、中职生垃圾分类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垃圾产量迅猛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垃圾产量将达到3.23亿吨,而我国垃圾回收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垃圾分类提上日程的原因之一。目前,垃圾分类方兴未艾,成效初显,然而,尽管这一潮流声势浩大地席卷而过,却并未在人们心中深种观念,许多公民环保意识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因此,培养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中职生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塑造了其自身素质,也有利于由己及他,带动整个家庭改变模式,甚至为推动全民投身垃圾分类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当今社会,青年环保意识的深浅不仅成为评判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环保教育力度的大小。青年同时也是未来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在他们身上调查分析,积极实践,不断改进方法,可以即小见大,由此为我国环保事业提供一些微薄的参考。
   二、中职生垃圾分类教育现状
   目前,在普及课程上观察所见,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意愿并不低,但是普遍缺乏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所知局限于部分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报道,说得上部分常见垃圾的分类,但不知道四类垃圾具体投放指标、标识,不知道垃圾分类相关法律,连垃圾分类的意义,也只说得上“变废为宝”这一点。同时,学校仅仅通过分发手册来进行宣传,有的学生甚至不曾翻阅手册就将其放置一边,不再理睬。宣传力度不足,营造氛围不足也成为学生知识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职生垃圾分类习惯培养建议
   1、播种垃圾分类的意识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学生一旦有了环保意识,便会在意识的指导下,做出正确举动。在我国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首先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它给人民生活、自然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困扰,我国垃圾处理又落后在哪里。教师可通过大量图片、数据、视频进行宣讲,也可以通过日常事例拉近该话题与学生的距离,敲响警钟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垃圾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自己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而学会并实践垃圾分类就是一种贡献。
   当然,培养意识并非朝夕之事,它需要长期、多方的渗透。这就要求每一学科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把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不仅可以结合教材、事例、知识点,更可以利用当天天气状况、空气指标进行提点,抓住每一项可利用的内容进行宣传与教育。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环保氛围,让教室板报、走廊墙壁、校园橱窗等等都向学生传递出垃圾分类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意识。当然,这些校园一角的呈现,可以通过征集学生设计来增进学生的参与度。
   2、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王阳明先生曾说过:“知是行之主意”“知是行之始”学生如果没有系统的垃圾分类的知识作为铺垫,便难以做出相应行动。为此,教师应首先通过课堂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如举办这一主题的班会课,分发知识手册统一讲解学习。教师也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垃圾分类的小游戏、情景展现、歌曲填词等多样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学校应同时开展专题活动,如举办大型讲座、知识交流会等。正所谓“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因此,通过开展知识竞赛、选拔志愿讲解员等活动,促进学生将知识由输入转为输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总之,努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才能为后续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3、落实垃圾分类的实践
   所谓“行是知之成”,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定型。为此,学校首先需要完善校内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基础设施,在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及多个固定点设立四类垃圾筒与回收站点,并与校外垃圾处理点做好对接工作。其次,为了避免“破窗效应”,扭转学生“有人没分类,我扔错也没关系”这样的理念,学校需要加强对垃圾分类的监察与管理,立好规矩,奖罚并举,发挥“正强化”的作用。进一步来说,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向家人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检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督促下,相信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习惯。众镜相照,重重现影,只要有学生能够积极实践,就可以带动集体踊跃创建良好环境。
   4、开展垃圾分类的评估
   在垃圾分类教育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开展针对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上级抽查、学生互评进行评优的方式,不仅能督促垃圾分类的展开,更能够培养学生荣誉感,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明确改进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培养学生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平时的一点一滴,它也需要“刚柔并济”——刚强的外力督促,柔和的内力自省,两者合一,来使得这种行为逐渐产生自觉性。即小见大,无论培养孩子何种行为习惯,都必经这一条漫漫长路。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而不失关切的开展教育工作,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陪伴。
  
   参考文献:
   [1]陈兰芳.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环境,2012.(2)
   [2]孟秀丽.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4(07)
   [3]吴壁葵.高职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以垃圾分类为载体[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04):43-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