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双主体多平台”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提出了校企协同“双主体多平台”的概念,针对江阴学院“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多种渠道进行分析和探讨,所述案例均来自本地区企业行业,研究结果符合本地区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提供了本地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为高职校企合作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多平台;现代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Modern Team Leader Type”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ZHANG Liang,TAO Xia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Wuxi 214405,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ouble subjects and multi-platform” is put forwarded based on the generating teaching with production. The multiple channel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Modern Team Leader Type”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lated case studies are all from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in local area. A new idea and an implement method on the theory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multi-platform; modern team leader;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协同是一种基于校企双方内在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课堂教学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教育模式[1]。这种教育模式由学校与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支培养队伍、学校与企业两个培养阵地,共同来进行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2]。高职院校是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进行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
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导致校企合作稳定性较差;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口径不宽,仅仅限于顶岗实习、科技研发等常规项目;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沟通协调机制。
2 我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传承
班组长是基层的管理者,是企业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是质量、成本、产量指标达成的最直接的责任者,是班组的主心骨和带头人[3]。2003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培养具有“班组长”潜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职教界和企业界的一致认可。温家宝前总理来我校视察的时候,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很有前途”。“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了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较为笼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落实到了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岗位群,使培养目标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4]。近年来,学院与时俱进,针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特点,提出了“现代班组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二维互动”、企业和学校“双轨并行”共同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在现代班组长的素质要求中,把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5]。
3 “多平台”进行“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学院与本地区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企业学院、企业合作班、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多种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熏陶,为本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较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成长为班长、组长、车间主任乃至中高层管理人员。
3.1 校企协同,双向培养
学院与本地区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江苏一同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融泰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吉鑫机械有限公司、江阴兴澄钢厂等多家单位建立企业用工联合培养模式,合作开设兴澄班、博阳班、奥派班等企业合作班。这些合作班由大三学生中整班或各个相近专业中选拔成一个班,进行合作教学。学生从事企业实践性工作来取得学分,顶岗实习也在企业完成,毕业就可以进入企业工作。合作班教学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校企协同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合作课程,编写合作教材。在此基础上,与多家地区规模企业合作,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联合培养”的总体要求,组建试点班级,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中专校合作,开设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知识结构,拔高专业技能为主线,融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于一体“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确立分段培养目标,形成协同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形成衔接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院立项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获评江苏省教育厅优秀课题。
除此之外,校企政共建实训中心,联合开发实训设备。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建有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中心,设备行业领先;与本地区知名企业联合开发PLC控制实训室,自行设计,企业提供部件器件,教师指导学生组装而成;与江阴市昌通液压附件厂开发液压与气动虚拟实训系统;与江阴市标准件厂联合开发零部件虚拟素材库,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大赛高职理工科二等奖。
3.2 师徒结对,德技融合
以工作室为载体,结合专业社团和第二课堂推进专业技能提升。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了无锡市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教师专业工作室。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工作室建设,对学生和相关人员进行培养。工作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实现校企对接和成果转化为目标,本着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创新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除常规教学外,积极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技术革新,承担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能研修等任务。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作室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参与完成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江阴市级工业支撑、横向课题20余个,指导学生获得了多项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奖项。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发明专利,在省级刊物刊发了论文。
教师专业工作室围绕“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具体措施与方法,提出了“以工作室推行‘四双并行’人才培养”,具体举措是:根植企业,面向行业,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融“职业道德”与“核心能力”二元为一体,四双并行进行人才培养,满足现代企业及社会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需求。这项措施在继承了学院以往“四双制”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现状,以工作室为载体,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赋予了“双纲导教、双轨施教、双师执教、双证毕业”新的内涵,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具体见图1。
图1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教师工作室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教师工作室为载体,进行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工作室进行社会服务,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开设各类培训班,依托江阴市公共实训基地,承办江阴市职工技能大赛,承担江阴市“金蓝领”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项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工作室成了面向学生的教学中心,面向社会的服务中心以及面向企业的研发中心。教师、学生、企业以工作室为桥梁联结在一起,教师通过工作室服务企业、社会,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获得实际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工作室成了连结学校、政府、企业和学生等各类主体的中枢,是进行各类资源整合的载体;工作室既是导师制、学徒制最终实施的平台,同时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具体执行单元。具体见图2
图2 工作室是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行为互联枢纽
3.3 全员全程,导师育人
我们认为的导师制就像以前的师傅带徒弟,不光教授技能,还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指导。首先建立好良好的师徒关系,教师自己首先要敬业、勤奋,学生看在眼里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正面的影响。只要教师以身为范,后续提升学生技能,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事。全程是指时间跨度上从大一适应校园的心理转变、大二的专业技能学习到大三的就业指导等,导师全程给予指导。全范围指的是,从学习到生活再到就业,就像以前的师傅带徒弟一样事事关心,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具体操作上,新生在入学时就配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前景和特点,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基础和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布置课题,该课题可以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学习方法、实践技能等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大二开始,导师会定期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及计算能力和计算机CAD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实行“全员导师制”,使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提前进行课题研究,而这些课题与毕业设计的内容紧密相关,这就相对拉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可以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和思考,并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消化吸收,毕业设计的时间就比较从容。通过积累实践经验,大幅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既可以出成果,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尤其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可以使学生积累宝贵的现场经验,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社会适应性。
有企业横向课题的老师会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去,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项目,如利用CAD软件帮助导师进行简单零部件的造型等,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技能中提出新观点和想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江阴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根植企业,面向行业,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融“职业道德”与“核心能力”二元为一体,满足现代企业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需求,“四双并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以教师工作室为桥梁,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于2017年,“拓职能、融德技,教师工作室助推‘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去年毕业生人数和可选择的有效的岗位之比为1:5。说明通过这些年的积累,本地区企业对学院培养目标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4):8-13.
[2]张良.校企协同双主体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8(18):22-24.
[3] 刘玉娟.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类型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4):22-23.
[4] 钱红.彰显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培育“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 职教论坛,2016(08):44-47.
[5] 沈春英.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之德育途径探析[J].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51-5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校企协同‘双主体多平台’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6SJD880062)
作者简介:张良(1973.12),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工程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