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工学结合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学结合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日期: 2012-5-1 22:50:5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摘    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满足岗位核心能力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完成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且可以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工艺装备之一,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是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数字化生产的主要对象。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其迅速引入设计与加工的新技术,需要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模具人才。创新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学海网(www.xuehai.net)传统培养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出发点的;以知识的掌握作为学科目的;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来安排教学计划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发展需要。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满足岗位核心能力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完成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主要结合点是职业能力。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学习相关的要素”和“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包括专业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建设实训基地和建设师资队伍等内容。

 

二、工学结合为主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年以学院教学为主,学院和企业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侧重岗位要求的制图、识图、机械基础、公差、技术测量等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二年通过工学交替,采用项目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到企业生产实习等方式和途径,侧重学生模具产品基础设计、基本工艺制定、基本操作等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三年通过顶岗实习,以企业为主,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现场操作,进行实际产品设计、工艺制定等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建立满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新型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通过调研模具企业,对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分解,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将来在模具企业所要从事的岗位及岗位群以及应具备的岗位能力。明确模具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才能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按毕业生基本素质要求开设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拓展课程。
    新的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针对性强。明确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开设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领域课程作为学习的科目。二是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拓展相结合。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三是可操作性强,便于组织安排教学。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完成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

 

3、创新教学设计思路,改革教育方法
    课程开发和设计是以培养学生从事本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选定难易程度合适的载体,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典型生产流程重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实现三个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职业素质训导与能力培养结合。
    新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和若干个任务内容。有的任务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由校内教师讲授,或由企业人员或工业实训中心的工程师讲授;有的任务内容在企业现场操作,采用实际训练方式,由工人技师指导训练,充分体现“学习相关的要素”和“工作相关的要素”的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各门课程均按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中确定的课程由企业、行业专家讲授,采取到企业现场教学的方式;其它各门课程要有 30%的教学内容由企业和行业专家讲授。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 A、B、C、D四种形式。其中A为过程考核;B为项目考核;C 为实践和作品考核;D 为综合测试。需考核 2 项以上的,须分别给定成绩,并有企业和行业人士参与考核。
    该课程中采用单个任务的考核方法,学习态度和能否按时完成占30%,过程评价占30%,结果评价占40%。课程总成绩:∑每一单元考核成绩×单元学时数/课程总学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考核。

 

4、确定基于具体工作过程核心课程
    为了体现专业的方向及其特色,精选出一些相应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体现相应专业的方向。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确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 CAD/CAM 作为设计能力的核心课程;将模具制造工艺及综合实训、模具材料与热处理作为工艺能力的核心课程;将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 作作为操作能力的核心课程;将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拆装实训作为装配能力的核心课程。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其中能力目标又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能力目标占主导地位,知识目标应围绕能力目标设定。

 

5、编制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参考书及选用原则、授课计划与学时分配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全部编制了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了过去课程大纲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强调能力培养过程中贯穿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培育。新的课程标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分数及格而能力素质达不到要求的现象,它强调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育并贯穿始终,以能力达标和素质具备为课程标准。它将组成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 (或模块) 的技能、知识,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内容的难度和掌握的程度进行排序。将专项能力作为对应教学单元 (或模块)转化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 (或模块) 转化为教学中的难点;掌握程度采取诸如理解、熟悉、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加以描述。

 

6、建设贴近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
    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由院校单独举办或与企业联办的实验、实习场所,是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如可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进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训基地在实训环境上要创造相应专业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有冲压与塑料成形、模具先进制造技术等 6 个有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校内实训室,22个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训的形式和内容的真实性,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

 

7、培养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善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职业院校办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我们组成了“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实施“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人员双向兼职、校企双方提供双向保障”的“四双”团队建设模式,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总之,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院校体现高等、职业与技术特点的重要举措。按照这一思想进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8):82.
    [3]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0-71.
    [4]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29):28-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