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实践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的合理运用,对提高教学效能、构建高效课堂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对《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教学设计中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与实践,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化实践
《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基本几何体的综合应用,又是从投影理论过渡到识读机械图样的桥梁,再将空间形体转化为平面图形,对后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够适用现代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一旦接触生产中的实际图样,其识图与绘图能力不尽人意。为此,作为一线制图教师务必要认真思考,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收效较好,总结如下:
一.优化课前准备
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准备教师仅限于准备相关课件、组合体模型、绘图工具等教具,教学设计没有针对性;学生仅限于预习教材,大部分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没有学习动力,效果不理想。
创新教学模式下,优化课前准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入QQ群,让学生下载观看、预习储备相关基础知识。有智慧校园条件的学校,学生还可以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预习指南等教学资源,预习组合体视图的识图、绘图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同时教师将相关知识点设置成闯关游戏,把传统预习测试转化为网络试题,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登陆平台并完成测试。平台自动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即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更有针对性、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的规划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精心的课前准备,收效较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考查。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复习回顾;接着通过模型引入新课;用模型演示讲解组合形式,用挂图说明或用粉笔板图示意应注意得问题,画法步骤及方法是重难点,用课件PPT展示或在黑板板图演示;最后总结并布置作业。整节课就是满堂灌,教师即使专业讲的再精准、再辛劳,也只是感动了自己。学生并没参与教学实践,课堂容易分神,听觉视觉出现疲劳,甚至厌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怎么会理想呢?!
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是比较适合本课程特点的。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知应会。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体课堂教学优化实践如下:
1.创设情境,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笔者以徐州煤矿机械厂滑动轴承座零件损坏需要重新加工为例,通过PPT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任务:怎样实现从零件到图纸的转换即组合体的画法。在此任务引领下,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实现工厂生产实际与课堂知识点的无缝对接。
2.示例演练,探究新知,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三维动画演示组合体的“分与合”,彩色闪烁提醒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轴承座的画法步骤绘图过程,用不同颜色线条绘制不同形体。利用CAD、ProE等软件演示由平面到三维立体模型的形成过程,把组合体进行三维显像,展现出组合体的各个面和其内部结构,让学生可以看清组合体的全貌及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化,变抽象为直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易于学生探究理解新知,并节约教学时间。
3.任务实施,合作探究,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新知探究建立知识架构,紧接着应进入任务实施阶段,通过绘图实践将新知落到实处。笔者的做法是对学生分组指导,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开展任务。遇到问题可以用手机多次观看绘图过程的动画及微视频。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扬技术民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掌握
4.任务考核,综合评价,总结收获与不足。
完成任务后,学生将作品上传平台,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给出综合评价,既包括对任务实施结果即作品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总结本次课的收获与不足,及时裨补缺漏。
三.优化课后巩固与练习
传统教学模式,课后巩固练习就是完成教材配套习题集。由于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课后学习途径比较匮乏,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这既不利于后进生的后续追赶学习,也不利于优秀生的拓展延伸,不同程度影响着他们的进步。
优化课后巩固与练习,笔者做了如下实践: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传了相关的微课视频,学生课后可以针对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补充学习。利用网络、手机、平台实施教学交流、在线答疑、辅导重点学生、监督完成作业。课后巩固练习根据学生课堂任务考核的成绩梯度布置,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夯实基础拓展能力。
总之,本节课程教学是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为暗线,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教学进程采取有效的优化创新,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婧、李汉平. 信息化教学在“组合体视图的画法”课堂中的应用[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2] 秦小燕. 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 科技与创新,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