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导通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以“视觉传导通路”内容为例,介绍了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正常人体结构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正常人体结构 高职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既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抽象、静态、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教育,学到知识。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专业岗位及后续课程的需求为依据,参照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而视觉传导通路属于“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中“神经系统”单元的重点、难点,是较难讲解和学习的部分,其内容抽象,通路组成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现将《视觉传导通路》的信息化教学介绍如下。
1 设计依据和思路
1.1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1.1知识目标 掌握视觉传导过程及其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理解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1.1.2 能力目标 能用语言描述出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能根据临床表现分析其损伤部位。
1.1.3素质目标 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1.2 学情分析
2014 年度麦可思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校学生特点是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不足在于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
1.3 设计思路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采取探究、讨论、答疑、点评等方法和手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知识和技能。
2 教学过程
2.1 课前 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QQ、APP软件等信息化资源完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视网膜视部的结构”等内容的收集与整理。
2.2 课中 设置相关情景,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层层设疑,调动学生学生兴趣,并通过PPT演示、图片展示、课程网站浏览等信息技术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讲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师生在探讨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1 导入新课 设置“走路时眼睛一亮,看见闪闪发光的东西”这个情景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知道。
2.2.2 讲授新课 通过提问,由浅入深,回顾已学的知识点,介绍神经系统内各部分与视觉传导有关的结构,启发生学按照位置将与视觉传导相关的结构串联起来,然后通过ppt动画,逐步展示这些结构的位置,从而直观地展示视觉传导的过程,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理解;在掌握视觉传导过程的基础上,给出学习任务“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并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6人一组,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具体任务,每个小组通过QQ邮箱以WORD方式提交任务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分析、点评,体现过程评价;最后教师通过PPT及简易动画旁类触通地讲解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2.3 课堂总结 总结视觉传导通路及其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布置课后思考题和知识点测试。
2.3 课后 用问题“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有什么”驱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主动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训练,并通过课程网站管理平台查看学生的测试成绩,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并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3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利用已掌握知识,阐述视觉传导过程及损伤后的表现,把握了知识的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课程网络平台、QQ、微信、APP软件、PPT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启发、探究、讨论、点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应用性的内容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简单明了的对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又不缺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辅以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现代教学,已不再是教案、粉笔和老师的讲授的过程,而是由网络、PPT、影像等组成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因此,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结合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如:课程网络平台、QQ、微信、APP软件、微课、MOOC、PPT、动画、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减轻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容易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清晰地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