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双语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双语教学策略

日期: 2016/5/23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王岩

摘要:随着中国世界交流的日益繁盛,中国的学生参加国外的高考,参加国际培训学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经历,培养具有双语专业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化学学科的国际共同性,从中英文角度分析又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从创设双语教学问题情境、指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自我评价与反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化学双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 化学 双语 教学策略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在诸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具备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在教育领域,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英语日常交际的能力和水平,更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专业英语的素养。20实际80年代,双语教育在我过兴起,一方面中国开放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参加国外的高考,国际学校培养双语人才以满足国际学校的需要,另一方面非国际学校开设国际性交流班级以满足培养未来具有外语一定等级的高等人才,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培养双语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和亮点。而化学学科又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从中英文角度,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比较一致。化学双语教学的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要求学习者要掌握很熟练的英语水平以达到理解和熟记所学知识结构,如何将双语教学的内容和中文化学知识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当今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构造主义,原是一种哲学思潮。建构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各种事物所组成,所谓结构,就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1]建构主义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建构主义认为不论哪门课程,都是归结于某种基本结构所组成的。建构主义具有发展性、结构性、整体性、情感性、探索性和互动性等众多特点,而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体系,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我国顺利进展,它已对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性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内容性教学,只是把知识从教师书本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双语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建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3],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1、创设双语教学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理解,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和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联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甚至是内容式的灌输教育。根据教学环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有效的双语教学问题问题情境,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4]布置英文材料,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双语教学环境。在高一化学第一学时中,教师确定主题,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学习,我们要擅长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擅长将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情景环境在教学过程是起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教育学中的启发教学,教师要创设情景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环境一定要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化学教师应努力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与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师通过一定的载体(如环境、学科、管理、活动、新闻媒介等)创设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学中,教师渗透性的双语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的重要渗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
   2、提供双语学习资料,指导自主学习
   当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可以预先编写好概念框架式的英文精要材料,同时了解基本的化学词汇,如元素名称、物质分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同双语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英文资料的查找能力。在提供英文资料的同时,提倡指导自主学习,比如第一课时元素的故事,可以指定每位同学各准备一个元素故事,元素的命名原因,发展之类的知识,要求中英文同时体现。化学双语教学的英语学习属于科技英语,应重视“精读为主,扩大词汇”,以便逻辑地、准确地理解内容,把握科技内容的表达方式,因此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来必然的要求。[5]自主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寻找资料,编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充分拓展学生个体对化学双语感兴趣内容的延伸阅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3、探究性学习,独立探索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的学习活动。[6]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式学习。在给定学生专业英文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及中文教材上掌握的知识,借助于词典独立探索的英文表达方法。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也可以课前进行分组协作,制作简单的PPT加深学习知识的理解,课上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可以集思广益,拓宽专业知识,尤其是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化学习化学双语的学习方式,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课后总结学习的材料,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只有不断创新探究探索知识才能发现问题并且针对性的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正是结合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
   4、协作性学习,分组讨论学习
   在给定英文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分组有两人一组适合于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不需要过多的讨论。四人一组则适用于分析性内容学习、探索性的思考问题和拓展性的问题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能用英文流利的表达小组讨论后的观点和结果。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另外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也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馈
   化学双语的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和全面发展,知识和技能等综合评价。[7]从评价的内容来看,不仅仅要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学习双语掌握熟练程度的评价过程,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可用英文布置和完成作业,用英文命题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和检查,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由于双语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参考,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回忆与思考,包括英文词汇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实行双语教学理论下必须要实现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对知识的反馈也使得在今后的双语教学课堂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创设更好的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尤其对于双语化学教学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听说的畏难情绪,学时紧张等问题。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2]肖爱;何云辉.基于建构主义立场的双语教学模式探析——以法学双语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6)
   [3]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5]曹莉,王庆华.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2(10)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03)
   [7]薛春兰.高中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