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之一,因为其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实践性和能够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又一途径,承载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引领的任务。在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及现状,并就如何构建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构建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志愿管理机制、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品牌服务和提倡微志愿相结合三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思想引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结构转型,从政府管理改革到公共服务发展,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公益转型”、“自发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四个阶段后,志愿服务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全名参与”的阶段[1]。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志愿热”一直持续着。志愿服务的普及,其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息息相关的,也符合现代大学生思想引领任务的新要求。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及现状
在对我校16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效问卷的来源中大一的学生占15.88%、大二的学生占37.65%、大三的学生占35.88%、大四仅占10.59%;在是否了解“志愿服务”中,2.36%的学生选择“了解”,11.5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33.33%的学生选择“相对了解”,30.77%的学生选择“一般”;在参与服务的目的上,51.3%的同学选择为了“帮助他人”,26.5%的同学选择“实现自我价值”,10.2%的同学选择“为了结交朋友”,8.3%的同学选择“完成学分”,3.7%选择“其他”;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方面,65.3%的同学选择“学校组织”,12.5%的同学选择“自己参与社会志愿者”,22.2%的同学选择“其他”;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方面,88.7%的同学选择“自己得到了成长”,2.9%的同学选择“没有影
周洋(198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团委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响”,8.4%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校参与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志愿者中超过60%是女生,男生貌似并不热衷于志愿服务。
调查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一些现状:
(一)总体上大学生志愿者因为积极的动机参加志愿服务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上,近90%的学生选择了积极的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不排除某些消极动机,比如完成学分、跟风等。这些消极动机,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容易影响其他的志愿者,造成大家消极怠工,从而达不到教育目的。
(二)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够深入
调查显示,极少部分同学选择“了解”志愿服务,仅64.1%的同学选择“相对了解”和“一般了解”。可见不少同学对志愿服务的内涵认知还不全面,很多同学认为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必须的社会实践”、“帮助敬老院老人”层面上。活动组织者的认知不全面容易导致活动简单化,为了做活动而活动;活动参与者的认知不全面容易导致不能将活动精神融入行动,达不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长效机制待发掘
调查发现,大二和大三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最高,大一学生由于不了志愿服务参与性相对低些,大四学生的积极性最低。同学们都没有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而是大学里若干件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之一。学校层面组织的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这类活动覆盖的学生比较少,一场大型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到全校学生的5%。志愿服务的组织还需要以团支部为单位大力开展才能取得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思想引领的效果。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往往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并没有过多得挖掘活动的内涵,更没有考虑活动是否可以可持续开展。“一窝蜂走进敬老院”的情形时有发生。活动一结束便销声匿迹,很少再去关注服务对象的后续情况。
二.为何加强志愿服务能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起作用
(一)志愿服务满足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引领任务的新要求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也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他们更加追求个人价值,他们一方面未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对国情和国家政治关注甚少;另一方面他们大多乐观相信自己和未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排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和说教为主,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思想引领任务的新要求。志愿服务就是适应了此种情势的要求,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型活动志愿者”、“国际义工”等成为了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并在在服务过程中将服务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中。
(二)志愿服务使得大学生思想引领从理论教育走向实践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说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往往反感这样的教育形式,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志愿服务使得大学生一边接受理论教育,一边在实践中感知理论,更容易接受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而将服务精神、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中,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2]。
(三)志愿服务使得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体验教育
广义的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3]。 体验教育就是指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志愿服务则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和体验教育重要渠道之一,在服务中,青年更贴近生活、认清国情世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全面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
完整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应该包括:招募、培训、激励、保障四个环节。
从志愿者管理的源头--招募环节抓起,是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基础。在对个别同学访谈中,有同学表示来参加志愿服务是因为舍友参加,招募的时候只是经过简单的面试就被选中,并不清楚招募公告和管理方法。由此可见很多同学的服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导向的。招募环节就应该征求报名者的服务意向,让报名者理性选择在先,而不是被动分配。
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众多,普通志愿者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培训。一方面,师资要选择有服务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师;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之后和在开展具体服务活动之前须分别接受系统培训和专业培训,原则上每学期需开展一至二次培训。
传统志愿服务强调“无私奉献”,但并不意味着志愿者不需要任何的激励和保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探索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达到不同层级的志愿者实行不同层次的激励;注重志愿者的需求差别;利用好校内媒体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让志愿者得到正面的情感体验;将评优评先跟志愿服务挂钩等激励方式才能让志愿者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志愿服务。
西方很多国家已经为志愿者立法,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高校相关部门对志愿者的资金支持、日常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医疗护理等各方面应作出明确规定。
(二)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宽度和深度
目前,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正朝着常态化、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4]。与国外志愿服务相比,国内的志愿服务大多以活动为导向,项目缺少创新性,“一窝蜂”去敬老院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志愿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开拓一些新领域,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形式,提高传统服务领域的技术含量,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我们的志愿者应该在传统的服务领域不断引入新的服务技术,实现志愿服务与提升专业知识的统一;把志愿服务作为开展高校思想引领和促进专业学科教育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创新,更好地开展服务育人工作。
(三)打造品牌服务和提倡微志愿相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牌的作用越来越强大,青年学生尤其会被品牌效应吸引,大学生志愿服务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造服务品牌。对已经取得成效的活动,加强宣传,在全校乃至社会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强与政企、社区、民间团体的合作,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并不断推出各类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开展与专业结合的志愿服务,打造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
虽然品牌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活动覆盖的面比较有限,一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覆盖不到在校学生总数的5%。所以鼓励学生参与“微志愿”活动十分必要。“微志愿提倡人人都是志愿者,不论何时何地,哪怕只有微少的时间,我们都能为志愿服务做贡献。”[5]各级团组织应该广泛组织动员大学生参与微志愿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展示自己的行为、传播同学的行为、弘扬志愿精神,并通过各种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表彰各种形式的好人好事。
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是高校团建工作的两大战略任务,两者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志愿服务”是成才服务的有力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西方优秀的管理方法、建章立制、提升服务水平,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者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01):76-81.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4):97-101.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nUFNkIxTLcgF1tfxMxuwIoYGibzS_hxfqwhYcFph-xDgKMRffQWuGPWdcU_JEv4vPXy7mUwYRLjf2aa0-HaX_
[4]中外志愿者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01):39-44.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iLjtC7la9UxCXQd8FUwurPSKHviDv1ZyOzyYlvZCdGcFkUdVA3aMOHdCZyPzVAWhpLwtM6xTqgSOcfXX7Hi_K.